相信曾經攻讀經濟學的朋友,也會記得宏觀經濟學之中,有兩個學派──凱因斯學派和貨幣學派。
在政府調控經濟之時,有兩個方法可以使用:第一個就是凱因斯學派的「財政政策」,即透過調整政府開支、配合稅制的更改去調控經濟;第二個方法就是「貨幣政策」,即透過更改貨幣供應、加減利率去調控經濟。兩種方法各有優劣,而現實上各國政府所使用的經濟政策,都多利用以上兩種方法或者混合使用。
經濟學上,兩個學派的爭拗已經有數十年,大家都認為自己學派的政策是最好的。凱因斯學派對於貨幣政策的批評,就是假若經濟出現了所謂流動性陷阱(Liquiditytrap)的話,貨幣政策便完全失效。這種流動性陷阱過往一直只是一個純理論的爭拗,但時至今日卻竟然真的在兩個不同的亞洲地方發生。第一個出現流動性陷阱的地方就是日本,另外一個地區就是香港。
所謂「流動性陷阱」,意思是指利率已經是低無可低,再把利率調低,增加貨幣供應量,也不能提升商家投資意欲與市民的消費。而這種原本是純理論的問題,竟變成了事實。
日本自90年代泡沫經濟爆破之後,利率長期貼近零的水平,極低利率加上龐大的貨幣供應,也未能帶動經濟復甦,通縮現象更長年出現,令經濟調整了十多年,也未能重拾升軌。香港則因為金融風暴及聯繫滙率的關係,所以利率跌至現時近零的水平,並出現類似經濟學上流動性陷阱的問題,即利率再低,也不能刺激經濟。
理論上,經濟出現了流動性陷阱,貨幣政策便失效,而此時財政政策便大派用場。香港採用擴大需求作為目標,推出自由行,以及國內落實CEPA等方法,使到經濟重拾動力。相信這種逃出流動性陷阱的例子,是值得經濟學家研究的。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