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署搜查多間報館,已經釀成威脅新聞自由的一宗國際醜聞。特首和律政司司長紛紛與事件保持距離,保安局局長李少光也認為新聞界的憤怒反應處於「見仁見智」,言下之意,是保持「中立」,對於廉署的威信,此役的打擊雖或不盡致命,但影響將很深遠。
廉署的行動,雖然在法理上並非全無依據,卻肯定是在使用酌情權時犯了重大的判斷錯誤。廉署辦案過程機密,但任何外洩的消息,到了記者之手,一家報館卻也另有公眾利益的角度考慮。一九八一年英國發動福克蘭戰爭,皇家海軍在南太平洋擊沉了阿根廷的戰艦貝爾格諾號,事後國防部虛報軍情,指是阿根廷的這艘戰艦主動向英艦攻擊,但國防部的一名政務官向《衞報》披露實情:當時阿方戰艦沒有攻擊性,英艦卻主動擊沉對方,導致不必要的人命損失。此案哄動一時──英國政府認為是軍事絕密,但卻沒有派軍隊進《衞報》,拘留記者,迫問提供資料的到底是甚麼人。
對於先科賄賂案,記者所知有限,誰是被告,誰後來又成為證人,廉署自己不公布而秘密偵訊,記者根本無從判斷。報道廉署「非法拘留」涉案的女職員,許多傳媒也很客觀,用上了「涉嫌」、「懷疑」一類並不確定的字眼。廉署自感權威受損,為了懲治其中懷疑是通風報信的人,不惜高調搜查多間報館祭旗,還恐嚇一些記者可被判刑十年,這不是濫用權力又是甚麼呢?
廉署最近處理的一些大案,挫折連連,並不得心應手,這種挫敗感令人同情,一遇機會即行「揚刀立威」,這種情緒化的衝動,也不難理解,但廉署沒有想到的是,他們所採取的大規模行動,與案件本身並不對稱,更嚴重地動搖了香港的社會基石。
廉署是維護「兩制」分野的一個象徵,新聞自由也一樣,兩者有如一座是「鐘樓」,一座是「鼓樓」,守候着每一個清醒的晨昏。傳媒雖然受到不公正的侮辱,傳媒雖然不一定支持董政府,但還是支持一個獨立敢為的廉署整體的工作,獨立敢言的新聞機構,恪守新聞知情權,理應不是廉署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