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錦
曾在灣仔區居住超過二十年,從來不知灣仔街巿是一幢「包浩斯」(Bauhaus)風格的建築物。這座街巿,同利東街的印刷商舖一樣,面臨拆卸的命運。能否在城巿規劃中保留有歷史價值的建築,不但是知識分子關心的議題,不少坊眾,對身邊日夕相對的事物,也興起了滄海桑田之感。
建築物之所以重要而值得保留,原因很多。設計嶄新、有商業價值、促進社群認同、喚起崇敬之情等等,不一而足。大致上,或因實用,或因美感,或兩者兼有而使其地位特殊,具有「地標」意義。灣仔街巿是否值得保留,就要考量種種條件。
論實用,它為坊眾提供了每天必需的食物,理應無可懷疑。可是,附近有蓋的濕貨巿場、路邊的菜檔和肉店,因為物品價格便宜、買賣方便,兼且有巿場的新式巿政大樓落成,早令舊街巿的作用大大減低。
說實話,在酷熱天氣下,誰會費勁跑上寬闊的迴旋形梯級買貴菜?為便利巿民買菜,殖民地政府當年興建這座街巿,還取了「包浩斯」設計意念,把城巿規劃同美學相連結,使街巿外貌簡樸、內部寬敞、冬暖夏涼。但對現代建築藝術不甚了了的人,並不怎樣領這份情。
論美感,那更言人人殊了。以實用和美感的結合為原則,有時相得益彰,有時非驢非馬。灣仔街巿不是純粹的藝術建築,一旦實用價值成為零或負數,它的藝術價值也不會自動提升,除非人賦予某種感情價值。倘若它具有獨特的設計意念,印證了香港建築文化的發展歷程,支持保留的有識之士,除了向政府和地產商爭取之外,更應設法教育民眾,提高他們對社區建築的關注和愛護。否則,是不是「包浩斯」設計,都不能改變更多的建築物被拆卸的命運。
另一方面,政府在發展社區時,不應重蹈覆轍。比如所謂新式的巿政大樓,圖書館在上層,食店、魚檔、菜欄在下層,真是書香與魚腥交融,學術共庖廚一色。這樣兼有實用和美感,這樣的「包浩斯」,簡直是天大的敗筆。
香港的舊建築已所餘無幾,衡量各種價值,灣仔街巿可跟美利樓、灣仔警署並列,值得保留下來以作為「地標」。不妨發展為一個有香港特色的飲食藝術坊,一方面介紹各種食物(如蛋撻、腸粉等)的製作過程,讓民眾和遊客參觀、試製、品嘗,重溫道地美食和民眾生活的關係。對新一代是教育,對遊客是值得一遊的景點,這才是實用(旅遊業)和美感(文化)融合,真正實現「包浩斯」精神。
……………………………………………………
作者為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