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剛剛公布了2004年6月份的消費物價指數,整體消費物價與1年前比較,只是輕微下降了0.1%,相比5月份的下跌0.9%,跌幅有明顯的減少。
按照政府的公布,消費物價的跌幅之所以那麼小,主要是私人房屋租金跌幅放緩、電力公司削減了電費回扣和旅遊及進出香港交通費用升幅擴大所致。消費物價錄得跌幅,代表通縮依然存在,而通縮幅度只是0.1%,則代表香港將很快擺脫通縮,慢慢進入通脹的年代。
其實通縮的問題並不是全世界都要面對,特別是二、三十年前,經濟學者也很少研究這個課題,因為當時經濟主要面對的問題是通脹,而不是通縮。就算是現在,全球曾經出現嚴重通縮的地方亦不多,歷時較久的就只有日本及香港。
其實通縮有何問題?如果你有工作可做、有穩定收入,那麼通縮的出現,代表購買力增加,其實是好事。買衣服鞋襪不用大減價都像比以前打了折扣,消費都比以前輕鬆,而租房屋的租金亦沒有以前那麼高,因此原則上,生活應該比較容易過。
但通縮是指消費物價指數下跌,即物價因為需求減少又或者是供應增加而下跌了。商戶被迫以減價招徠,而零售商戶賺不到錢,便要裁員減薪,這樣失業率便會攀升。對於工資被減,又或者被企業裁了出來的員工來說,當然不是一件好事。因此通縮背後,其實代表失業率上升,工人工資被減的事實。香港通縮有望消失,代表經濟復甦,失業率不再上升,工資不用再減的狀況,可能是好事。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