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韋立本向北京球迷道歉的反思 - 張華

解讀中國:韋立本向北京球迷道歉的反思 - 張華

本月十七日在北京舉行的亞洲盃足球賽揭幕戰只得五成入座率,而亞洲足協主席及國際足協主席致辭時,球迷又報以噓聲。亞洲足協秘書長韋立本賽後批評北京球迷沒禮貌,也不夠熱情,「今天球迷的表現讓我感覺,我不能肯定北京是否能成功地舉辦奧運會」。
韋立本這句話引起中方官員和北京球迷的強烈不滿,北京的亞洲盃組委會發言人夏印更指韋立本的話「極大地傷害了北京人民的感情」。迫於中方的壓力,在亞洲足協稱王稱霸多年的韋立本,終於低頭認錯,公開道歉,改口稱「北京奧運將會成為有史以來最出色的奧運會」、「我必須說我誤解了當時場內的噓聲的含義」。中國的民族主義者或者認為,這是中國人面對「外侮」的一次「偉大勝利」,中國國力增強了,隨意批評中國就要付出代價!

中國政府容不下批評
為甚麼中國人的感情那麼脆弱,動輒會被人傷害呢?韋立本的批評其實也算客觀公正,無論北京球迷是因為不滿轉播延遲,還是針對中國足協常務副主席閻世鐸,在嘉賓致辭時發出噓聲,就是不禮貌。韋立本可能擔心日後失去中國的支持,甚至擔心與中國的關係弄僵後,影響日後的工作,甚至無法在亞洲足協立足,所以才違心道歉,為自己的言論付出「出爾反爾」的代價。但是,中國人付出的代價也不少。
中國政府對批評的容忍度向來很低,來自國外的,它會設法反擊;來自國內的,更會予以打擊報復。隨着中國經濟實力愈來愈強大,敢於公開批評中國的國家愈來愈少,但並不表示中國已變得無懈可擊。耳濡目染之下,那些民族主義者也沾染了這種霸道作風,容不下任何批評中國的聲音。事實上,這種霸道做法已令台灣人日益反感,以致兩岸鴻溝愈來愈大,也令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崛起更具戒心。
毫無疑問,中國的國際地位正在提高,已成為各個國際組織不可或缺的成員。但國際社會,特別是周邊國家對中國擔心,不是中國融入國際社會,而是要國際社會融入中國。前者的意思是,中國加入國際組織後,會按照既有規則辦事;後者則意味着中國加入後,要改變原來的秩序,更多的照顧中國利益,讓中國有更多的發言權。中國會怎樣走下去呢?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