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恭蕙
特區政府上星期宣布,將會挑選六百位「中產階級」人士成立網上論壇,作為收集民意的新方法。這項計劃有兩方面值得我們探討:第一、政府對「中產階級」的注意;第二、現有的五百多個諮詢組織。
行政長官在發表○四年度施政報告時,表示他明白「中產階層」的「怨氣、不滿和不安」;但是他並沒有解釋「中產階層」是哪些人。他認為甚麼因素造成中產人士不滿,也沒有說出來。其實,他在其他場合曾經說過自己了解負資產人士的苦況。也許他認為,擁有物業的白領管理階層和專業人士,就是「中產階級」吧。
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提及他會委任「更多中產階層行政管理人員與專業人士」,進入特區政府的諮詢組織及委員會,從而增加中產階層人士「參政議政」的機會。這話實在令人費解。
現時特區政府的各種諮詢機構共有五百多個。倘若特區政府一直沒有委任「中產階層」人士進入這些團體,那麼獲得委任的又是哪些人?我們應該問問民政事務局。
假如特區政府委任的顧問只有少數是中產人士,那麼佔多數的又是哪些人?是「草根階層」(依照特首的分類方法,意思相信是沒有物業的藍領工人),還是「上層社會」(相信是起碼有點資產的「富人」)?
如果特區政府委任的顧問已經多數是中產階級,特首委任更多這些人,到底有甚麼作用?特區政府認為現有的諮詢團體向政府反映民意不足,因此需要舉辦為數六百人的「中產階層」論壇。真的是這樣嗎?
現行的諮詢網絡由五百多個團體組成,當中包括區議會。會內議席有四分之三是由直選產生,四分之一是委任。特區政府總是說有需要恢復委任制度,務求促進區議會的專業知識。因此,可見的是已經最少有四分之一區議員是「中產階級」。再查看民選區議員的背景,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多半也屬於「中產階級」。
特區政府面對的問題,當然不是現行諮詢制度不能準確反映民意。事實上,不管是甚麼階層,政府也不想聽取他們的意見,因為這些意見不順耳。
行政長官強調「中產階層」,只不過是對○三年七月一日大遊行的當然反應,因為學術界估計,其中有不少人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管理階層和專業人士。
備受爭議的《基本法》二十三條草案,是去年遊行的導火線。儘管如此,政府依然認為,遊行人士只是對經濟不滿,因此特首在○四年一月的施政報告特別提及「中產階層」。假如特首去年願意聽取民意,自然就會同意用更多時間諮詢公眾。他不肯這樣做,又打算強行立法;很多議員反對匆匆立法,也說服不了特首,導致數十萬人上街表達不滿。
如果政府真的要聽取市民心聲,大量民意調查的結果可供參考。思匯政策研究所委托偉思林(國際)有限公司,及香港大學的民意研究計劃進行的兩項調查,明確顯示香港人希望經濟改善,同時亦關心社會及政治問題,並且熱切渴求普選。(民調結果分別於二○○四年六月二十六日及二○○四年七月八日公布)。
負責籌辦六百人論壇的官員表示具體細節還未有定案。特區政府還需要解決很多問題,如:怎樣挑選六百名成員?他們的任期有多長?他們在網上交談有多頻密?政府怎樣處理這些意見?他們的觀點,與立法會、區議會和其他諮詢團體有甚麼異同?
然而,最終的問題其實是特首會否接受逆耳忠言。
……………………………………………………
作者為思匯政策研究所行政總監、「《基本法》四十五條關注組」成員,關注組文章逢星期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