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外圍股市的走勢而言,昨天港股的表現算是相當好,調整幅度輕微,而且交投萎縮。表面上如此堅挺,後市理應向好,不過後市要再進一步,多數要由外圍帶動,而以相對吸引性考慮,一定是捨香港取外圍。至於閣下欠缺渠道,講明白這是個人的選擇造成,今時今日要越洋行動,實在是輕而易舉。
話雖如此,筆者是寧願更保守一點,採取觀望態度。美國科技股持續弱勢太久,累計跌幅相當大,走勢之劣,令人擔心投資情緒已起了重大變化,希望自己是看錯,在市場底部被氣氛感染,但以表面證據來分析,不宜太過進取,減低持股量增加現金比較好,假如市勢好轉再追買也不遲。
身處香港尤其幸運,不少股份處於近期高位,看不透後市之下,趁勢減持也不蝕章。
個人認為中資股風險最大,偏偏走勢最勁,自然是先沽為敬的首選對象。
中資股走勢突出,主要是市場認為中國經濟開始放緩,宏觀調控力度不會再加強,其實並非特別利好的理據。以今年的作戰經驗,應該明白市場參與者的信心基礎是相當脆弱,外圍走勢如此疲弱,中資股是不值一個溢價。
短線最佳做法是靠邊站,不過如果無盤不歡,可以考慮沽空,國企指數期貨又會比恒指期貨值博。4500點和12500點,分別是兩個指數的心理關口,現在的距離差不多,但藍籌的業績,會比國企的業績來得正面,市場隨時要重新評估宏調的影響,何況商品價格回軟,也會限制了國企的上升動力。
止蝕位放在4500點實在太遠,既然認為有頗大機會見頂,將止蝕放在4450已經足夠,初步目標先行訂在4200,不過以今年國企的表現推敲,一旦看中,應該不止200點跌幅,所以屆時再評估市場氣氛,來修改目標及止蝕位會更好。
國企指數期貨已算是近年相當成功的新產品,可是參與者嚴格而言不算太多。期貨是高難度的零和市場,但交易費用低,買賣效率好,對投資者而言也有賣點,香港投資者的水平,始終仍有提升的空間,幸好國指期貨已建立一定基礎,好的產品不應夭折。
黃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