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說了算數 - 李怡

李怡專欄:說了算數 - 李怡

中國大陸、台灣、美國都在幾乎同一時間進行軍事演習,儘管各方都強調這是例行活動,但軍事演習都要有一個假設情景,這個假設情景與台海衝突脫不了干係。江澤民在中央軍委的講話,已明示不惜為台獨事變而戰,台灣當然要作準備,美國也盯着中國的「軍事崛起」似已取代了「和平崛起」。
新加坡下任總理李顯龍,上周到台灣作私人訪問,引起中國強烈反應,中國不但立即取消了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訪星演講,終止了中國官員赴星接受培訓,上海浦東決定拒絕讓新加坡在當地舉辦「新加坡嘉年華」,前天中國又單方面宣布暫時取消新加坡發展部部長馬寶山原訂本月底到成都的訪問行期。因李顯龍的訪台,導致中國與新加坡所有的官方接觸都無法進行。中國反應之強烈,相信也大出新加坡之意外。

當李顯龍訪台引起中國外交部抗議,表示這違反了新加坡奉行「一個中國」原則時,李顯龍在十六日通過他的辦公室發表問答式的新聞公報,強調他在出訪台灣前已知會了中方,並堅稱訪問屬私人性質,新加坡絕不會因為這次訪問而影響「一個中國」政策。
但中方顯然不會輕易放過李顯龍,除了一系列停止官方接觸的活動之外,外交部發言人孔泉表示新加坡至今所作辯解令人「難以理解」,李顯龍表示訪台目的是為了親自了解台灣形勢,促進地區和平與穩定,可是「他的訪問已經成為對『台獨』勢力的縱容和支持,不利於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李顯龍即將在下月十二日接任總理,他既是李光耀的長子,他的訪台很難想像事前沒有徵詢過老父的意見。因此,中方的強烈反應,不僅是給李顯龍的下馬威,而且也是向新加坡政壇教父李光耀顯示:請現實一點,現在中國的地位已與以前不同了,正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彼一時」,是甚麼情況呢?那是一九九○年中國與新加坡建交的時候,那時正是在中國六四之後,外交上被孤立。而新加坡一直奉行獨立外交,與台灣保持密切關係,在東南亞所有國家都已同中國建交之後,新加坡拖到一九九○年。當時由中國外長錢其琛與新加坡外長黃根成在紐約簽署建交公報,公報只有一句話:「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新加坡共和國政府決定,在和平共處五原則和聯合國憲章的原則基礎上,自一九九○年十月三日起建立外交關係,互派大使,並為對方使館履行公務提供便利」。--新加坡可以說是舉世獨立無二,在建交時沒有接受中國的「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一部份」的原則的國家。這以後,李光耀也仍然常常訪問台灣。中國也予以啞忍。

但是,中國的「原則」是經常在「變」的。所有的政策都是「因時制宜,因地制宜」,一切措施都是權宜之計。因此,從一九七二年到一九七九年,台灣的中華民國與美國仍有正式外交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卻與美國分別在各自首都設官方的「聯絡處」,這就不是搞「兩國中國」。新加坡與中國建交,不提「一個中國」原則,繼續與台灣有官方接觸,中國也啞忍。然而,一旦中國國際地位穩固,以前的原則也都推翻了。一九九○年的姬鵬飛、一九九三年的魯平,都說過九七回歸十年後,香港如何發展民主,「完全是香港自治權範圍的事」,回歸七年,這些話都不算數了。同樣的,中國說「和平崛起」,是軍事實力還未足以與美國抗衡時必須說的話,一旦軍事羽翼已豐,就代之以軍事崛起了。
中國語言中的「算數」有兩個解釋,一是說了就要履行,另一個是說了就算,決不履行。兩個解釋相反,正反映了中國政治文化的狡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