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本利
電盈二○○○年舉債九百億元併吞香港電訊,以致公司負債纍纍,要不斷出賣資產減債。合併以來,已先後將一半國際電訊設施,全數流動電話權益出售,最近又將數碼港及其他地產項目分拆上市,以及和中國網通商討出售股權。
電盈現時的主要業務,只剩下本地固網業務,每年仍為公司帶來龐大收益。但自從去年政府全面開放固網市場後,電盈的市場佔有率便不斷被其他公司侵蝕。為了避免市場佔有率進一步下跌,電盈過去兩年便一直要求政府全面取消第二類互連政策,並向電訊管理局申請解除其市場支配者地位,讓公司毋須受到價格管制。
自九五年七月政府開放本地固網市場後,政府便一直強制要求電盈旗下的香港電話,向其他新成立的固網公司提供第二類互連。
現時各固網商的網絡互連可分為兩類:第一類互連指不同公司的骨幹網絡互相連接;第二類互連指要求電盈開放最後一里的網絡設施,包括從電話機樓至樓宇內的線路,供其他固網商使用。
九五年政府開放本地固網市場時,市場上只有香港電訊旗下的香港電話一間公司。當時國際電訊市場還未開放,香港電訊享有專利權,其他新固網公司不能提供直撥長途電話服務。香港電訊以長途電話方面過百億元的收益,補貼本地電話服務每條住宅電話線每月成本約一百元,香港電話只收月費六十八元,故此新固網商根本無法和香港電話競爭,只集中提供商業電話服務和回撥長途電話服務。
及至九八年初,政府與香港電訊達成協議,提早收回國際電訊專營權,並容許香港電話分階段將住宅電話月費調高至一百一十元,其他新固網商才有誘因加快興建網絡,提供住宅電話服務。現時四間新固網商,包括和記、九倉、新世界和香港寬頻,共提供一百萬條電話線路,約佔全港三百八十條電話線路的三成,當中約四十萬條是透過第二類互連入屋。
在一個自由市場,固網商決定自建最後一里網絡,抑或向其他固網商租用網絡,即透過第二類互連入屋,屬純商業決定,政府不應強制推行第二類互連,並且管制互連的收費。
但問題是當市場由一間公司操控,有能力選擇性地打減價戰,並且舊式樓宇內又缺乏空間讓新固網商安裝設施,政府若不強制推行第二類互連和管制收費,新公司實在很難直接向住戶提供服務。即使香港寬頻能夠以無線技術入屋提供固網服務,亦有本身的限制。最近政府宣布二○○八年中會全面撤銷強制性第二類互連,便指出有四分一的樓宇會因技術及經濟因素,最終便無法讓新固網商自建網絡入屋,政府有需要保留強制第二類互連政策。
政府九五年推出第二類互連政策,方便新固網商進場競爭,之後又提早收回國際電訊專利權,令香港電訊的收益大減。當日香港電訊的母公司大東電報,眼見市場不斷萎縮,決定將百年老店香港電訊的控制權出讓給只有幾個月歷史的盈動。
倘若政府沒有第二類互連政策,香港電訊繼續維持壟斷地位,相信盈動也很難取得大東電報的股權,為香港製造多個億萬富豪和「青樓名妓」。現在回頭一看,電盈絕對不是第二類互連政策的受害者,公司的大股東和領導層反而是政府政策的真正大贏家。
……………………………………………………
作者為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文章逢星期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