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浸會大學的臨床研究顯示,鹿茸及蛤蚧等補腎壯骨的中藥對紓緩各種沙士後遺症狀有顯著療效,患有骨痛及骨枯的沙士康復病人在使用由這些藥材製成的中藥複方後,近七成的關節痛情況得到改善。
負責研究的浸大中醫藥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陳金泉教授昨在記者會上表示,十五名沙士康復者自今年四月起使用由多種中藥材研製成的複方,藥材成份包括鹿茸、韭菜子、山柰、蛤蚧和菟絲子等,複方為蠟質,使用方法是塞肛門。
十五名沙士康復者都有關節痛、疲倦乏力、失眠、畏寒、情緒低落及尿頻等後遺症,其中六人患有骨枯。整個中藥複方療程共六個月,在使用三個月後,其中九成人的畏寒及情緒低落症狀得到改善,近七成人的關節痛有減輕。另外,近八成人自我評估性功能變差或性慾下降的情況有改善;中藥複方有熱氣、口乾及喉涸的副作用,但服用涼性中藥,如花旗蔘及雞骨草後可中和。
其中一位沙士康復者是四十多歲的張燕秋,任職東區醫院病房技術助理。她說,去年十一月證實患上骨枯,膝蓋及腰部都感到劇痛,走路及上下樓梯都有困難,經常痛至無法入睡,每晚要吃安眠藥,在接受醫管局的治療時,只獲發止痛藥,對病情無幫助,使用中藥複方後,病情卻大有改善,現已可走路半小時,間中只需吃半片安眠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