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選舉提名昨天開始,選戰一觸即發。有「香港良心」之稱的前任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一連兩日就香港的政制發展表態,呼籲港人不應再糾纏於○七、○八年的問題,社會以及政黨應集中精神,在爭取中方的諒解及支持之餘,研究如何為普選作好準備。陳太的忠告苦口婆心,因為她明白到要推翻全國人大常委的決定機會甚微,不過,目前港人最應該關注的,不但是何時才能普選行政長官及立法會全體議員,而是「普選」是否正在變質,變成了「假普選」。
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在宣布參選時,就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的產生辦法提出一個時間表,也透露一些具體的方案。她建議二○○七年第三任特首由一千六百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產生;至二○一二年第四任特首,可經原有的一千六百人選舉委員會提名,普選產生。
至於立法會,她則建議二○○八年第四屆增加至七十六席,功能組別和地區直選各增八席。由二○一二第五屆起,功能組別的議席將分三批,改由功能團體選民提名經普選產生。至二○二○年第七屆,功能組別的議席全部由普選選出,不過,提名權仍只限於界別的選民。
范太這個方案,關鍵在「提名」;目的是維護既得利益者的權利,是妥協方案,用心可以理解。曾幾何時,有意問鼎特首寶座的富商吳光正不斷鼓吹,要保留功能組別這種小圈子選舉直到永遠。
可以說,《基本法》就行政長官的最終產生辦法寫得較明確,就是要「由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後普選產生」;而就立法會的最終目標則寫得較簡單,「立法會全部議員由普選產生」,結果就有人花盡心思去把功能組別的選舉打扮成普選,想蒙混過關,甚至說「普選不一定就是一人一票選舉」。
功能組別選舉是香港政制發展的一個怪胎。當年李柱銘、司徒華、譚耀宗都曾循此途徑進入立法機關,不過,他們後來都轉由地區直選出線。時至今日,連代表工商界利益的自由黨也重歸正途,放棄「保證入局」的選舉方式,派出田北俊、周梁淑怡和丁午壽參加普選,爭取民意。
說到底,功能組別選舉都是不公平的選舉,大家不應再容忍有些人擁有兩張甚至三張的選票。中央既然要香港政制發展在○七、○八年原地踏步,我們就不能同意增加任何功能組別的議席,而應鼓勵更多人參加直選,以達到取消功能組別選舉的目標,避免再出現昨日「擔櫈仔,霸頭位」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