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特赦組織發表報告,指蘇丹西部達爾富爾(Darfur)的阿拉伯裔民兵,獲政府背後支持,為了驅趕當地的黑人部族,而展開大規模的種族清洗行動。這不人道的悲劇是由該地區的阿拉伯部族與黑人部族爭奪資源所引起的。事實上,非洲大部份國家的經濟都無甚起色,加上戰亂頻仍,絕大多數非洲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是甚麼原因令非洲大多數國家未能發展起來呢?
打從阿當斯密的《原富論》起,國富國窮,從來都是經濟學研究的重心所在。近年興起的新制度經濟學,更把研究焦點聚焦到一國的制度如何影響經濟發展這一課題上。而作為一國制度內的最主要組成部份,政府的行為如何左右經濟發展的走向,便順理成章地備受關注。按其行為對經濟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在概念上政府可分為兩大類:保護性的政府和掠奪性的政府。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在前者的領導下,一國的經濟將富強起來。反之,若一國被掠奪性政府所操控,一窮二白是必然下場。
保護性的政府將稅收投放於能協助私營部門發展的用途上去,例如界定和保護私有財產。掠奪性的政府則不事建設,主要着眼於如何增加政府的收入,而為達此目標,即使侵佔個人財產亦視作等閒。
不幸的是大部份非洲國家的政府都屬於掠奪類型。在剛果,一家企業註冊平均需時215天,費用則為個人年均收入的9倍,而且更有最低投資額的限制。同類註冊在澳洲則只需兩天,費用則為個人年均收入的2%,更不設投資額的下限。如此這般阻礙私營部門發展的政策在非洲多不勝數,經濟能發展起來才是奇迹。要扭轉非洲國家長年貧困的厄運,首要工作必從引入保護性的政府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