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正研究容許內地學生入讀本港直資或私立中學,期望在明年即○五?○六年學年推行,這些內地學生需要自付學費,不會得到資助。直資學校團體表示歡迎有關政策,但家長組織則批評計劃變相減低本地生入讀直資名校的機會;有教育專家形容新政策是教育界的CEPA,但計劃只涵蓋直資學校,對津貼中學不公平。
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昨日在一午餐會上表示,當局正研究放寬入境資格,讓內地中學生入讀本港的直資或私立中學。她希望計劃可於○五/○六年學年落實,現階段仍在研究入學標準、學位限額及入境政策等問題。
招收內地中學生,無異於吸納內地年輕移民。教統局發言人不諱言,這是吸納人才的途徑,這些年輕人在港升學並完成專上教育後,可申請留港工作,紓緩人口老化。
早前曾往內地交流的直資學校議會主席陳偉佳表示,內地生對來港就學的反應「唔係好熱烈」,相信學生人數不會大增。「學生或者有興趣嚟一個學期或者一年交流,但未必想讀晒成個課程,考中學會考,內地都有好嘅高中或者大學。」
教統局半年前曾向議會提及有關安排,陳偉佳認為若有足夠配套及指引,收生人數少於千人,對整體運作不會構成很大影響,相信學校會向這批學生收回成本及收生牽涉的額外開支。
家長聯盟主席陳小珠則批評制度不公平,變相削減了本地生入讀直資名校的機會,以大學收取內地生為例,「好似係醫科咁,(內地生)相對收生評分係低啲,易啲嘅。」若硬要容許直資或私立學校要收取內地生,名額需在一成以下。
香港城市大學亞洲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岳經綸指出,現在全世界都覬覦中國大陸的學生市場,把招收中國留學生發展成一門賺錢的貿易,取錄內地生不失為一個財政來源,「內地一年可能有成萬中學生出外留學,中國咁大市場,香港唔開放好蝕底。」
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贊成引入內地優質中學生,提升本港中學學習氣氛。但他同時質疑本港中學是否有足夠設施收取外來學生,「𠵱家全港得三育同聖士提反中學設有學生宿舍,香港地價咁高,有冇人肯投資?」
香港輔導教師協會主席趙榮德形容新政策是教育界的CEPA,本港和內地學生將直接競爭。內地生來港讀書,畢業後留港工作,對本港學生勢必帶來就業上的衝擊,「香港嘅學生以後要醒定啲做人。」他質疑教統局為何只准直資及私立中學招收內地生,「直資中學都有接受政府一半津貼,點解佢哋先可以收內地生?係唔係要製造特殊階級?政府要解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