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貝托.阿萊辛亞(AlbertoAlesina)
法德兩國十五到二十五歲工人的平均工作時間與美國相比約低一半。其他歐洲國家(如意大利和西班牙)則處於兩者之間。儘管有些美國人總喜歡吹噓自己工作理念如何出眾,美歐之間工作時數的差異並非向來如此。實際上,到七十年代中為止,大西洋兩岸勞工的工作時數還大體相同。此後,美國人的工作時數基本不變,西歐人卻開始逐年減少。人均工作時數的多少取決於很多因素:
‧就業參與程度的高低;
‧工人享受的假期天數;
‧不受假期干擾的「正常」每周工作時數。
實際上美國和法德兩國的差別主要源自前兩個因素,兩者大致同等重要。因此,就業參與程度低解釋了其中的一半原因,而實際就業者享受長假則解釋了另外一半。這樣的解釋對親身經歷過八月歐洲傾城出動、四月歐洲和五月法意三周長假,德國城市周五午後兩點「堵車高峯」和學校二月寒假期間滑雪聖地擁擠不堪的人來說,一點也不會意外。
了解歐洲人如何工作得少是一方面,「為甚麼」工作得少是另一方面。觀點之一是美國人被視作(他們自己也喜歡這樣)加爾文主義工作狂,而歐洲人則認為自己知道如何享受生活。作為在美國工作的歐洲人,我承認我比美國同事休假更多。因此這種「文化」解釋也許包含了部份原因。但為甚麼始於七三年呢?
另一種觀點把差別歸咎於入息稅。實際上,七十年代起歐洲入息稅快速增長,而美國卻從八十年代開始下降。入息稅當然會影響工作的積極性。它對家庭中主要的經濟來源(通常是男主人)或許影響有限,但卻能影響女性是否就業。畢竟,如果稅後收入僅夠看孩子和僱工人的開銷,為甚麼要工作?但即使如此理由也不夠充份,一定另有原因。
很明顯,對五十歲以上的人來說,退休金結構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無論過去或現在,在歐洲提前退休都比在美國來得化算。如果法國或意大利人九十年代五十多歲時就可以退休,享受最終薪水的八成甚至更多,為甚麼還要在六十多歲時繼續工作?對女性來說,九十年代中的退休年齡更低。公務員的好處甚至更多。
這也不是全部。八九十年代,很多歐洲工會面對日益上升的失業率,採取「全體工作,減少工時」的應對方法。換句話講,他們爭取減少工作時間(也就是更多休假),目的在於維持較高的就業率。問題在於相對縮短的工時,工資並沒有按比例減少,導致每小時工資提高。下降的生產力和增加的成本損害了公司的用人積極性,使歐洲的失業率長期高於美國。
歐洲人喜歡休假勝於增長。就個人而言,我喜歡休假的時間愈來愈長,但卻不能(也不會)抱怨工資增長愈來愈慢。
……………………………………………………
作者為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