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肚而不露餡」 - 李碧華

「爆肚而不露餡」 - 李碧華

叉燒包是茶樓最常見(甚至是「永恒」)的點心。家家都有,但不一定好吃。遇上優秀的叉燒包不容易。
這天吃到的一籠,就像一個討厭的人︱︱它的臉皮特厚,都是麵粉。餡兒不但少,還裝出「深藏不露」之狀。一直吃下去,幾乎到了大結局,勉強才有甜頭,對,是「甜」的,也許用料不夠鮮美而叉燒太瘦太乾,所以芡汁方面下了重手,希望提供一份「甜潤」的感覺,一堆如漿糊似地。

碰到這樣的包子,人們總是把「內容」一兩口吃掉算了。而且是從底部吃起的,因為這處下塌且較薄。
原來,麵糰發酵適當的叉燒包,身體豐滿但底部不會塌下來,反而略向內彎。包子蒸得恰好時,在頂部有一點點爆裂,卻不能太誇張失控,全盤外露,欠了含蓄美。只給你瞧瞧那醬紅色充滿光澤和鮮香的預告,在籠子蒸汽氤氳中,伸出一隻塗上紅蔻丹的豔手,招引一下。你拈起,便知真材實料。
所以,優秀的叉燒包也像一個優秀的人,專家術語中的「爆肚而不露餡」,何嘗不是我們行走江湖要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