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即是美 - 陶傑

肥即是美 - 陶傑

為甚麼一定要纖體?讚頌一個養眼的女人,曾經有一個形容詞,叫做「肉感」。
肉感,英文勉強可以譯做Voluptuousness,是一道久違的風景。渾圓的臉龐、豐腴的身軀,最好有一個肉鼓鼓的小肚腩,從西洋畫家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畫像到魯本斯筆下的女神,就像中國作家莫言的小說名字「豐乳肥臀」,在伊甸園裏,流光耀彩的豐美女體絕不是墮落,而是極樂。三百年來歐洲美術史的人物畫只有一個雄辯的主題:天堂是永遠排斥瘦弱和貧瘠的,完美的女體,就是一團閃着紅光的脂肪交響曲。
所謂Voluptuousness,就是女人先要肥美,才可以憑她的豐肉在視覺上對男人挑起的一絲罪惡的誘惑︱︱蘇菲亞羅蘭、歌迪亞嘉汀娜、阿娃嘉娜,冷戰中美國國力的全盛時期,銀幕上的女體絕不是細柳扶風,而是以潤圓的臂膀為柱、以豐滿的胸脯為簷搭成的一座輝美的神廟。因為豐滿是一道神諭,那時在亞洲的殖民地,才會跟風出產了林黛、白燕、張仲文。肉感的女人,是一盆富麗的牡丹。
當珍芳達出現之後,美國才開始向豐腴的女體告別,此後的雪兒、茱迪科士打、桂妮柏德羅,都瘦身為削肩長項的一幅嬌花照水圖。自布殊之後,美國可能會國勢衰落,排斥肉感,也就是顛覆了女人的原則。

因為只有粗獷的雄風,才供養得起「肉感」這盆牡丹花。肉感不僅是女性的,還包容着一份原始的母性記憶,除了犯罪,還有一份孕育的永恒象徵。今天只有意大利女人還在堅持這一份尊嚴:蒙妮卡貝露琪被荷李活批評為多肉,她就不屑地說:因為美國人不懂得甚麼叫Voluptuous。如果美國男人偏愛纖體的女人,確實是忘本了。隨着女人的消瘦,男人也會委靡,一個蘇菲亞羅蘭非常感性地說,確實勝得過三個畢比特。
就讓「纖體」成為亞洲殖民地的一種「文化」吧。歐美如果要繼續領導文明世界,就要為豐體正名。同時能欣賞肥美,不是故作姿態,而是一種圓滿的精神追求。只有肥美的女人,方是極品,因為她的身軀累積的不是脂肪,而是註冊着風情。一個胖胖的美婦就是受傷的男人最後的救贖,而肉感,就是一個鳥倦知還的男人最後皈依的信仰。把你渾圓的臂膀張開來,昂首宣布:你不瘦瘠,你不纖弱,你是雅典娜的最強,你是男人一座圓融的神廟,擁抱他的懦弱,寬恕他的缺陷,把他從一條哭泣的小溪,包孕成一個壯闊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