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污染1/3雄魚「變性」

化學污染1/3雄魚「變性」

雄性變雌性,男人變女人?隨着塑膠和農藥的化學污染物不斷散播,這種顛龍倒鳳的現象已在多種動物身上出現,長遠而言,人類的性別分界同樣可能愈來愈模糊。
英國環境局首次對全國四十二條河流進行調查,結果赫然發現,三分一雄性魚類正長出雌性生殖器官和組織,這種變化在幼魚身上尤其明顯。除了魚類,科學家憂慮,海豹、海豚水獺、游隼等雀鳥,以至蜜蜂等昆蟲,同樣面臨「變性」危機,症狀包括雄性生殖器變小、性慾低和睪丸變成卵巢組織等。

人類同樣難逃雌化
專家指出,多種動物、雀鳥和昆蟲,正不尋常地「變性」,明明生來是雄性,但漸漸變成雌性,罪魁禍首是一種會干擾內分泌和「扭轉性別」的化學物,塑膠、食物包裝、洗頭水和殺蟲劑都含有這些成份,在環境中長期積聚,動物吃後會刺激雌激素增加,令牠們向單性進化,最終可導致絕種。
由於受影響動物很多都和食物鏈息息相關,人類最終可能難逃「變性」,走向單性發展。在一九八九至二○○二年間,已有其他研究指出,現代男性精子數量減少達三分一。
英國《觀察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