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兜轉轉,下個月十三日將踏入第二十八屆的奧運會,又返回一百多年前現代奧運的發源地──雅典。
遠在東亞區的香港,一個世紀前的運動情況無從稽考;香港最早派員參加奧運會是一九五二年,最「威水」一次是「風之后」李麗珊在九六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奪得滑浪風帆金牌。今年,香港派出三十三名運動員參加其中十個項目。人數雖少,但被視為是歷來最多獎牌機會的一次。參加的人,在比賽正式開始前見證了不少「香港奧運之最」。
圖?文:徐嘉華
李麗珊(滑浪風帆)
由九二年巴塞隆拿奧運的第十一名、到九六年歷史性首面香港奧運金牌、到二○○○年悉尼第六,數數手指,今年已經是「珊珊」第四次參加奧運會,真的是夫復何求?難得兩個月後將滿三十四歲的她,在年復年、月復月、日復日不停在海上比賽後,仍對滑浪風帆愛不釋手,而且奪金實力未減。希望能夠再聽到「珊珊」在雅典奧運會上說一聲:「香港運動員唔係垃圾!」
葉芷華(游泳)
十月才滿十四歲的葉芷華,是歷年來香港奧運團中年紀最細的。人仔細細,第一次去奧運會參加一百米蛙泳;葉芷華氣定神閒的說:「今個奧運會比我自己預期早了來,我不會給自己太大壓力,不會去想名次,會用學嘢心情參賽;目標是破自己保持的香港紀錄。」「芷華」今次出征,父母及家姐亦會隨團出發,給家中老么支持到底。小妹妹亦會私人帶備一件浮板,給一些奧運偶像簽名留念,包括小妹妹形容為「夠老」的波波夫、「游得好快」的費斯及鍾絲等。
乒乓球隊
香港乒球隊共有四男四女獲得奧運資格,是港隊中最多代表的一隊;只是其中六名從中國來港「搵食」的球員,包括女子組的帖雅娜、林菱、柳絮飛;男子組的高禮澤、李靜及張鈺,雖早奪奧運權,但因未持有特區護照這個基本代表香港守則,參賽權一直懸而未決。直到五月底,香港奧委會會長將各人的「特殊個案」向國際奧委會申請豁免「特區護照」一則,最後才獲准參賽。羽毛球的前中國主將王晨及英籍泳將韋漢娜亦同樣獲此優待。
蔣偉洪(田徑)、盧嘉琪(射擊)、黃金寶(場地單車賽)、官惠慈/李詠梅(羽毛球雙打)
大部份參加奧運的選手,不是在選拔賽達奧運標準、就是以較佳的世界排名獲得奧運權;但上述多人則是「外卡」參加雅典奧運。快將二十二歲的輔警盧嘉琪,是本港獲奧運射擊資格的第一個女子代表。現擁有女子十米氣手槍四十發香港紀錄的她,今次憑着二月大馬的亞洲賽成績獲國際射擊總會發出的奧運「外卡」。她說:「好開心有今次機會,希望可以好好享受比賽的過程。」
香港「飛人」蔣偉洪,上屆是自己達標參加奧運的一百米及四乘一百米接力跑,但今屆遲遲未「達標」的他,七月初才獲知可以「外卡」參加一百米跑。他坦言:「今次沒有上一屆自己達奧運標一樣興奮,但遇上現代奧運的發源地,覺得好有意義。」
「單車王子」黃金寶的「外卡」來得很特殊,他原本已憑自己實力獲得奧運公路賽的參賽資格,但因在六月的世界場地錦標賽成績未如理想,失去直接入奧運的機會。後來香港奧委會代阿寶向國際單車聯會接洽,終獲頒「外卡」參加場地賽。
羽毛球女雙官惠慈及李詠梅是港隊中最遲收到通知以「第一後補」身份參加奧運會。兩人的世界排名原本被拒於奧運門外,但七月初因有隊伍退出比賽,她們才能搭上奧運尾班車。
羅曉鋒(划艇)
本來參加開輕量級單人艇的「阿鋒」,因為奧運只設有男子公開組(即重量級)單人艇,於是惟有催谷自己變大隻,現在由原本的七十二公斤增磅至八十公斤。二十歲的他說:「其實增磅令我活得較為開心,因為以前要控制磅數,食得好小心,不能過量,現在沒有那個煩惱。增磅後,體能上仍與重量級選手有距離,但技術上卻沒有很大分別。」
王晨(羽毛球)
去年底曾暫居世界女子羽毛球單打排名第一的王晨,現時世界排名第五。四年前她剛來港不久,代表不了香港隊;今年可能是二十八歲的她最後一次參加奧運,她坦言:「今次可能是我最後一個奧運會,我的目標當然是爭取獎牌了。」
李致和(三項鐵人)
四年前的悉尼奧運才第一次有三項鐵人比賽,「致和」在該屆落選了。這四年來一直馬不停蹄出外比賽、訓練,與家人聚少離多,為的是爭取較佳的世界排名,參加今次奧運會。他的努力沒有白費,終於願望成真,亦成為本港第一個三鐵奧運代表。
劍擊
足足十二年才再有香港劍擊選手現身奧運會,而且一出就出了一男(劉國堅)兩女(周梓淇、陳盈敏),全部第一次參加奧運。對上一次參加奧運劍擊的,要倒數回九二年巴塞隆拿那一屆了。
游泳隊
平均年齡十來歲的香港泳隊,七個代表全部都是學生身份,包括五名中學生韋漢娜、葉芷華、陳宇寧、陳詠雪、施幸余及兩名大學生蔡曉慧及譚智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