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訪問台灣,引來北京嚴重抗議,聲言要新加坡負上「一切嚴重後果」的責任。李顯龍受到父親李光耀刻意栽培多年,當然深得老父的真傳,焉會不知道這次訪台對中新關係產生的嚴重後果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李顯龍當然有不得不行此險着的理由,這跟外交和戰略上的巨大利益有關,也是對中國和平崛起的不信任投票。
隨着中國經濟急速發展,中國崛起已是不爭的事實。東南亞等鄰國對崛起的中國有很複雜的情緒:一方面想利用這個好機會,搭上中國發展的順風車;但另方面,一個強大的中國總是令他們難以放心,擔心終有一天被「吃掉」。過去幾年,「中國威脅論」不但在西方大行其道,在東南亞國家也很有市場,印尼的排華運動就有這個因素。
事實上,由於地緣政治關係,強鄰多會擠壓弱國的生存空間和資源,更何況中國將是一個強大而專制的鄰國。因此,中國去年提出要「和平崛起」,胡錦濤、溫家寶外訪或接待到訪外賓時,都不斷解釋中國的「睦鄰、安鄰、富鄰」和「以鄰為善,與鄰為伴」政策,強調中國永不稱霸、和平發展的國策,以回應「中國威脅論」。
但中國的安撫行動並沒立即奏效,特別是東南亞國家,一方面積極拓展與中國的經貿關係,盡量不觸怒中國,另方面暗地裏千方百計尋求與美國建立更緊密的關係,將自己納入美國的戰略利益版圖之內。這是他們應對中國威脅的自保方法。因此,美國軍隊能藉着反恐之機重回菲律賓;印尼也因為峇里島大爆炸而願意加強與美國的合作;新加坡不但與美國建立自由貿易關係,還讓美軍使用其軍港。
況且,中國在高速發展下,資源不足的窘局日益嚴峻,對石油的需求愈來愈大,現在已因東海探油問題而與日本和韓國產生齟齬,將來很快就要把探油井架到南沙群島,屆時對東南亞國家的壓力將更大。以新加坡為首的東南亞國家,除了配合美國和日本的「以台制華」策略,還能用甚麼手段來牽制中國呢?或者這就是李顯龍急於打「台灣牌」的原因之一吧。李顯龍振臂一呼後,如果其他東盟成員國也有同樣的認識,追隨新加坡「揭竿而起」,那才是中國外交上的災難。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