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虛烏有的中間路線

  子虛烏有的中間路線

北京大學哲學碩士 梁澤生

中間、和諧、理性、穩定、溝通、務實、多元、包容……等一堆字眼近日蔚然成風,問題是這與當前政局有何關係?這些字眼有何新意?難道香港人缺乏這些特質或訴求嗎?新一期《亞洲週刊》美其名曰「第三條路」及「新中間路線」。原有的路線有何問題?提出這些路線的人都認為其他的路線都是偏激的、極端的。在七一遊行中,根本看不到任何極端的對抗行為,市民只是和平理性地爭取他們應得的東西。把所有合理的爭取或反對聲音視為極端、不理性,從來都是極權者的藉口。
即使果真存在所謂的對立,我們也要追問:這種對立必然是錯誤的嗎?或許政治不是如此黑白分明,但我們要爭取平反六四嗎?要爭取釋放蔣彥永醫生嗎?這些都觸動中共的神經,破壞所謂的和諧。但如果你是六四死難者或蔣醫生本人或其家屬,你需要這種和諧嗎?
香港大學學生會的救港宣言便認為「盲目追求」普選,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法,宣言撰寫人自以為這叫務實。其實都是些思維混亂的產物。「……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法。」這種說法不算是批評,其問題在於這是一句廢話:任何方法都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亞洲週刊》居然說:「香港大學生終於發出獨立思考的聲音。」難道隨便說些空空如也的口號,便是大學生的獨立思考?
說些無人反對的口號以轉移問題,向來是政治宣傳的伎倆。把別人視為極端,然後虛構出兩方水火不容的對立,以便把自己置於中間,又以為中間便代表中立、理性、務實,便是所謂的新中間路線或第三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