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治人物寫回憶錄的不多,面世的也乏佳作。最近鍾逸傑的《石點頭》,讀完就有點浪費時間的感覺(見本版七月三日評價)。上月出版的《風雨三十年──李鵬飛回憶錄》已算好看,至少比李鵬飛的師父鍾士元三年前的《香港回歸歷程──鐘士元回憶錄》可讀些。
廖建明
雖然李鵬飛在序言表示:「我自問為人率性,也真切認識到只要講真話,任何時候都能理直氣壯,不畏強勢。」飛哥的勇氣毋庸置疑,雖然他身為人大代表,但有時敢與北京唱反調。但他在書中未能暢所欲言。
例如,他在談到董建時說:「我與董建華胞妹董建平的夫婿金樂琦,是美國密芝根大學的同班同學,看着他們拍拖和結婚。所以,要批評董建華,對我來說是非常困難的,有些話無論如何也寫不出來。」
又例如,談到陳方安生時說:「當我想到要寫陳方安生時的確有點猶豫……我要小心考慮的是有些事情牽涉極敏感和機密的人和事,公開了可能影響了某些人和某些部門」。
再例如,談到羅德丞時說:「老實講我一直都幾怕他,他辭鋒實在很犀利,連大Sir鍾士元也拿他沒法子。」但李鵬飛沒有再直接評論這位他稱為「過渡人物」的爭議人士。
當然,李鵬飛沒有欺騙讀者,他在序言已表明:「牽涉極敏感的人與事,我不能披露,但在可能範圍內,我還是把當中許多鮮為人知的經過和細節交代出來。」我失望的是,這個「可能範圍」實在不夠大,而且所述褒多貶少。
李鵬飛如此慎重,跟他憶起與彭定康鬧翻的情懷很不一樣。彭定康推行政改,李鵬飛認為他違返中英協議,於是很想公開所知同中國討論過的事情,但彭警告他不得透露片言隻字。李鵬飛說:「現在我離開了政壇,發覺當時我在政治上還未想得通透,我應該不向他尋求批准,就這樣說出來……老實講,我說了出來彭定康都『吹我唔漲』」。
照道理,李鵬飛如果在回憶錄放膽說多一些,有關人等也應該「吹他唔漲」。可惜飛哥沒有這樣做,教讀者錯失更多精彩內幕。
縱使李鵬飛含蓄月旦人事,我們仍可清楚知道他不少其他看法,惹人深思。例如他寫鄧蓮如,謂如果當年她「決定留在香港,今日便沒有董建華了」。李表示,中英原本有默契在九七前設立副港督做候任特首,人選非鄧蓮如莫屬。李認為,鄧親英不會是包袱,因為北京對曾有爭議的梁寶榮、施祖祥甚至是鍾士元,後來都十分寬容,這方面許多人都始料不及。李說:「正如我以前發夢都無想到,當年千方百計『民主抗共』,今天倒過來請大陸幫手救香港的經濟。」
李鵬飛談尤德、麥理浩、衞奕信、彭勵治、夏鼎基和霍德等港英高官,語多讚美,是「使人懷念的大將」;他談昔日行政局的運作,欣賞英國人那套嚴謹的制度。借古喻今,李鵬飛對特區政府的評價可想而知。
飛哥談及越南難民包袱,是「英國搵香港笨」,十分勞氣。但最後他說:「我的感慨極大,殖民地時代,我們一班議員幾努力為香港工作,嗌晒救命都無用……一切最終是宗主國英國話事……回歸之後一國兩制,有些事仍然不是我們可以話事,譬如二十三條、聯系滙率……。」香港仍是殖民地,只是宗主國不同罷了。
本書其實是李鵬飛過去兩年在《CUP》茶杯月刊連載的二十篇回憶記事結集而成,所以不像其他回憶錄般結構嚴謹。但書本製作比一般中文書精美得多,再加上數十幅配以評論的相片,也不失閱讀樂趣。
……………………………………………………
作者為本報論壇版主編、公共事務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