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自傳"MyLife"真的是本相當「難啃」的書。這本書「難啃」不是因為它厚達九百多頁,這本書「難啃」,不是因為文字艱澀難懂,這本書「難啃」也不是因為材料太細碎繁瑣。"MyLife"「難啃」是因為書中充滿了自憐、自戀、自鳴正義的態度,"MyLife"「難啃」是因為克林頓太着意為自己塗脂抹粉,以致整本書就像是克林頓的蠟像一樣,毫無生氣、毫無活人的氣息。
克林頓絕不是個完人,他的成長過程、從政生涯、執政歲月都相當坎坷、都有不少挫折及風浪;例如他的後父既酗酒又曾毆打他的母親,對克林頓本該是一些刻骨銘心的經歷;又例如九二年總統選舉時,克林頓接連被揭發性醜聞及迴避服兵役的不光采紀錄,令他民望大幅下降,幾乎被迫出局,這對他的衝擊本該非常巨大。偏偏克林頓在"MyLife"中只是輕描淡寫的把事情始末敍述一番,並且不忘在敍事的過程中提醒大家他如何積極克服困難、他的決心如何堅定、他如何堅持做他認為正確的事。換言之,這些坎坷經歷只是襯托他如何堅強、襯托他如何堅持信念、襯托他如何一貫正確的小插曲。當然還有萊溫斯基事件,克林頓在書中就跟他接受調查時一樣,對整段關係左閃右避,始終不願正面解釋兩人的關係。像這樣自憐自憫、自以為是的自傳,怎不讓人感到索然無味、怎麼能讓人了解真正的克林頓呢?
當然,克林頓畢竟在美國政壇打滾多年,從中學時代就跟政治結下不解緣,又曾參與過多次地方及全國性選舉,他對美國政治及選舉的分析及描述還是有他獨到之處。例如他認為一九六八年是現代美國政治發展的分水嶺,當年大量反戰示威、暴力抗爭、政治暗殺事件驅使美國中間選民投向強調治安、強調秩序、強調國家安全的「保守」思潮,導致共和黨在此後幾十年一直在選舉中佔上風,而民主黨則處於長期捱打的局面,無法恢復羅斯福總統年代的影響力。這樣的分析,對讀者了解近三十多年美國「保守」政治思潮為何日益壯大有一定的幫助。此外,他的一些選舉經驗也饒有趣味。例如八二年他競選連任州長失敗後檢討敗因,才猛然發覺不少選民對希拉莉始終不肯冠以夫姓甚為不滿,令他流失選票;結果在下屆選舉前,希拉莉公開宣布把克林頓這個姓加進她的名字,從而減少了克林頓當選的阻力。像這些經驗也是很獨特的。只可惜這些分析、這些經驗都被埋在繁瑣細碎、自憐自憫的「字海」中,讀者根本難以察覺,最終令"MyLife"成為一本了無生氣的書。也許政治人物都該明白,他們的形象、他們的評價是由歷史決定而不是由他們自己決定的,強行為自己塗脂抹粉只會適得其反、只會更惹人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