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環球經濟基調好轉,亞太區經濟表現亦遠超歐美,因此,亞太區股市自然地成為了投資者的焦點;然而,大部份亞太區股市自今年第1季創新高後,便出現不同程度的調整,不少投資者對後市均抱觀望態度。究竟亞太區市場的投資前景如何?
在歐美經濟穩步復甦、需求上升的帶動下,預期2004年亞太區經濟增長可望高達7%。不過各地市場在高速增長之餘,亦存有一定變數。
以中國為例,近期實施的宏觀調控政策,雖然減慢了個別行業過度投資的情況及通脹狀況,但亦同時提高了信貸緊縮的風險。
數據顯示,國內每月貸款增長由3月份按年上升30%急速下降,4月份的按年增長幅度已下滑至15.3%,而5月份更進一步下降至只有8.3%。中國政府會否於稍後時間加強調控力度,將成為後市的變數,而政策內容對中國以及亞太區經濟,均有深遠的影響。
韓國方面,反映商業信心及消費者信心的指數均輾轉下滑,5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由99.9下降至94.8,而6月份則再度下挫至92.2,是去年11月以來的低位。韓國商業信心指數亦由5月份的113.2下滑至6月份的92.1,而7月份指數則為86.4。消費及商業信心指數反映韓國經濟仍需倚靠出口增長,本地需求依然疲弱,若歐美地區於稍後時間增長出現放緩,恐怕韓國的經濟增長亦難免受到打擊。
除了韓國外,歐美出口需求放緩,對台灣經濟亦會構成一定的打擊。事實上,6月份台灣出口增長遠低於市場預期,導致台灣錄得自2000年3月份以來首個貿易赤字。數據或可為後市提供了一定的啟示。
總括來說,亞太區經濟在高速增長過後,或會於稍後時間略為放緩。區內各大股市一向屬於高風險高回報類別,現階段投資者應以較重防守的策略投資亞洲地區。舉例說,投資者應將風險分散於不同亞太區股市,且可考慮於組合內加入適當比重的亞洲債券,以提升組合效能。
市面上有部份「亞洲平衡基金」可達致上述投資目的。顧名思義,此類基金可同時投資於不同亞洲地區的股市及債市,並多以「由下而上」的選股策略,因應市況調節股債比重,為組合提供攻守兼備的策略。
由於現時市面上的亞洲平衡基金形式各異,有些偏向價值型選股,有些則傾向增長型或兩者兼備,投資者可因應自己的投資取向及風險承受能力,自行作出選擇。個別的亞洲平衡基金可同時投資高息股票及債券,提供每月派息選擇,而組合平均息率更高達5.0%。亞洲平衡基金的波動性相對亞洲股票基金為低,可為投資組合同時提供穩定的利息收入及作為資本增值之用。
潘國光
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Citibank環球個人銀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