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朋看完攝影展,留下一句評語:「照片不怎樣,但拍照的,自我感覺良好。」
偶然,有盲人協會誠邀港產「文學大師」來澳,我一般去捧場,到底童心未泯,愛觀猴戲,遇人問:「你覺得這個詩人的作品如何?」「良好,就自我感覺良好。」這麼回答,最客氣。
逛街,見路旁掛滿廣告牌,原來有個「兒童文學大師」來澳「講故事」;「兒童文學」,不過是「兒童程度文學」的護身符而已;這位「大師」,欺世盜名數十年,爛文誤盡了不知道多少學子,難得仍有對岸的盲人協會禮遇,自我感覺,當然良好之至。
日前回港,見有「文學節」廣告,一行作家名字,金庸、董橋、劉以鬯
……都鏗鏘有聲,奇怪的是,忽然夾雜了兩三條濫竽,難道真是香港無人?賣豬肉,硬要搭兩三塊爛糊糊的豬頭骨?豬頭骨,忽然跟在前的珠玉「等量齊觀」,自我感覺,除了良好,恐怕就只有極好,頂好,好上添好。
以前,有專賣海產的,老闆總在店裏掛滿自己的肉照,還不斷亮相電視,當上「海鮮明星」的自我感覺,好得過了頭;然後,店,一家家倒閉,自我感覺要保持良好,大概得靠催眠大師相助了。當然,賣東西的,自我感覺最好,要算是那個賣龜苓膏的二撇雞了,一時在電視廣告裏拖着港姐出場,一時在海邊扮黃飛鴻耍拳,不去荷里活拍大片,屈在香港煲涼茶,真是暴殄天物。
「自我感覺良好」,絕對是阻礙一個人進步的絆腳石。文學大師甲的自我良好感覺,來自大師乙的吹噓;大師乙的良好感覺,則來自大師丙的關懷;當大師甲當上了盲人協會主席,或者文學大抽獎的「評審」,他就會宣判大師乙和大師丙:「這兩位大作家因為有見地,可得公帑十萬元!」自我感覺良好,讓各行業的「大師」紛紛露醜;但大師再醜,盲人,還是看不見的;有盲人,才有大師?抑或有大師,方才有盲從的人?難深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