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理財:貨幣基金兩種用途

陸叔理財:貨幣基金兩種用途

即使美國在今年餘下日子加息半厘至3/4厘,香港仍有不跟隨加息的本錢,因此存款利率短時間內仍然會處於極低水平。若要為資金找尋出路,又嫌投資股票或基金的風險較高、保本產品被鎖死的年期太長,債券表現又受制於利率上升的話,投資者還有甚麼選擇呢?
一直以來,「貨幣市場基金」都會被一般投資者所忽略。在利率趨升的年代,它又是否合適的投資工具?而在投資組合內,它又可擔當甚麼角色呢?
在美國,貨幣市場基金的資產總值數以萬億計,可見它是一個極龐大的市場。至於在香港,雖然貨幣市場基金一向的定位頗「低調」,但根據投資基金公會數字所顯示,去年全年總銷售額高達28.23億美元,絕不比保本基金遜色。究竟它又有何吸引之處呢?

低風險投資產品
貨幣市場基金與現金相似,但投資者不須提走銀行存款,亦能運用資金,並可隨時存取,而回報則較銀行存款為高。
以本港典型的貨幣市場基金為例,通常回報會高於銀行存款利率50點子,若果利率上調,基金回報亦會跟隨利率上升而增加,表現遠勝本地銀行存款。不過有一點大家要注意的是,投資本地貨幣市場基金,不能期望會有特別驚喜,因為這種基金始終是低風險投資產品。
另外,貨幣市場基金所涉及的管理費雖較一般基金為低,但由於產品本身回報不高,因此實際回報可能會較少。若果投資者能夠承受較高的風險,可以投資本地以外貨幣市場的基金,一來可賺取較高的利息,二來亦有機會享受貨幣升值所帶來的資本增值(當然同樣也要面對滙價下跌的風險)。

資金臨時停泊所
去年美元滙價不斷下跌,令其他外幣相對升值,因此個別貨幣基金1年回報高達3成。但今年外滙市場環境與去年不同,除了美國開始進入加息周期外,整個外滙市場都較去年波動,故此,預計今年本地以外的貨幣基金,年回報表現將不及去年。
事實上,很多投資者都不會把貨幣基金視作長線投資目標,反而會將之作為臨時的停泊資金(ParkingFund)──即是當投資者沽出某隻基金之後,在決定投資另一隻基金之前,會選擇把資金暫時投放在貨幣市場基金。當中原因有二:一、回報稍高於存款;二、通常沽出基金套現後再買入另一隻基金,中間會牽涉投資新基金的認購費(最高可達5%),但從基金轉換至另一隻基金,則只須付出較低的轉換費。去年貨幣市場基金淨贖回額高達1020億美元,遠高於總銷售額的28.23億美元,正好解釋了投資者利用貨幣市場基金作停泊基金之現象。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