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券制還主權於民

學券制還主權於民

袁大明

香港最近推行「校本條例」,各界產生極大迴響。社會反應如此激烈,是因為教育的官僚制度,再一次侵犯辦學者的自主權。香港教育政策一直採用由上而下壓的行政主導政策,卻不是由基層的家長及教育工作者產生。
香港現時的教育並非真正免費,只是將你我所納的稅集合再分配,但政府提供的所謂「九年免費教育」,令我們以為所享受的教育屬免費。西方有句諺語:「誰付錢,誰有權點唱。」所以我們便不敢有太多主意。但如果我們明白教育所用的錢都是自己的,家長參與學童的教育選擇便會更加積極。
現時政府教育資源的分配等同「二奶」制度,辦學者處處要迎合政府的教育認識水平,有錢時就獲分配多些,無錢時就削減津貼;學生不足要關閉學校,辦學理念要符合教育官僚的心意,不敢有過於突出的方法。而現時所有辦學的教育從業員全部是受人養活的「二奶」,很難對教育問題作出真正改革,很少人「膽敢咬餵他的人的手」。

教育的目的是培育社會需要的人才,尤其是技術人才。但社會是由不同類型、多元化的人組成,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育多元化的人,令各人發揮本身獨特的潛能,符合社會各方面的需要。
而目前香港的教育制度卻愈來愈走向單元化,各學校、大專院校都大同小異地提供類似手法,培訓學術性人才。但是,須知學術性教育只適合大約三成學童。教育往往被視作力爭上游的工具,窮人只好希望藉着教育而脫離困境。
事實上,教育成就往往與家庭財富有關,香港更有研究顯示,教育成就與住屋呎數成正比。很多公務員及富有家庭都送子女到國際學校、特殊私校或外國學府就學,這明顯對大部份香港人不公道。
我們要徹底解決教育問題,首先必須還家長主權,因為最重要及真正的教育都由家庭開始,所以要將自家教育合法化。

其次,是採用學券制,鼓勵有心教學人士推動多元化的教育方法,符合各類學童的需要。如果我們將現時政府每月用大概三、四千元在每個學童身上的錢,發還予家長,讓家長選擇適合自己學童的學校,必定可以鼓勵真正對教育有熱誠的人,在公平的環境下收取學生,支持其辦學。並減少那些以教育為「鐵飯碗」的人士,不斷扼殺孩子接受優良教育的機會。
推行學券制可以打破教育官僚,還主權於民,是真正民主的教育制度。不要再讓教育官僚壟斷地使用納稅人的錢,建立自己的王國,妨礙教育改革的道路,令教育問題進一步僵化。
因為在現時的教育制度下,是一群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盲目消費羊群。如果香港人深信自己的教育有效,為何不讓受過教育的家長,為自己子女的教育負上真正的責任?
……………………………………………………
作者為香港更好大行動協會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