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扭曲現實蔚然成風

官場扭曲現實蔚然成風

戴大為(MichaelC.Davis)

「沙士」辯論期間,衞生署署長林秉恩表示,內地官員提供的資料,「與現實不符」,無意中指出了香港政治危機的核心問題。
不盡不實,是目前香港管治方面的最大難題。內地官員未能實話實說,甚至連本地官員也傾向文過飾非。過去一年來,政府及其支持者提供和使用「與現實不符」資料的頻密程度,惹來公憤。政府官員這樣做,是以公眾的信任作為賭注。
政府對參加七一遊行人數的估計數字,也「與現實不符」。在遊行路線附近的人都知道,二十萬名參加者這個官方估計數字,最少比實際人數少了一半。審慎的觀察家可輕易將人數定為四十萬人以上;有理由相信,遊行人數介乎四十五萬至四十八萬人之間。
親政府陣營將遊行人數說成只有二十萬人,是侮辱公眾,激起公憤。親北京人士心裏明白,承認遊行人數超過三十萬人,民主派便會揚言獲勝,於是有人將二十萬人遊行比喻為嘉年華會,讓民主派揚言獲勝也好,說甚麼都好。

政務司司長出席立法會會議時,顯然認為遊行人士的要求過度零散,因而不必採取實際行動。觀乎街頭實況,這個論斷似乎也與現實有點分歧。
香港近期的政治文化,充斥着罔顧現實的傾向。甚至可以說,將事實製造出另一個版本,幾乎成為一門藝術。中央政策組被指以具引導性的問題製造輿論,扭曲事實。引導性問題的灰色地帶何在,難下定論,但只要市民認為政府確曾這樣做,政府在推銷政策時便難以獲得市民信心。
政府聘用專家,或為公開論壇挑選講者,似乎也是為了就某些事件甚至法例取得支持政府的觀點。在二十三條的辯論中,在大律師公會、法律學者以至國際法律專家異口同聲,指政府建議威脅公民自由的當兒,政府卻花費巨款取得專家意見進行駁斥。蔑視論據充足的本地專家意見,公眾人士自然難以信任政府的立場。
近期有關四十五條的辯論,可見罔顧現實這種情況更趨嚴重。這次似乎是北京方面故意扭曲,再由本地親政府支持者推波助瀾。政府對此卻袖手旁觀,甚至坐享其成,結果令人十分失望。

是否有人真心相信,所有反對政府就二十三條所提建議的香港人,都是不愛國的?又或相信民主黨甚至是李柱銘父親都是不愛國的?是否有人真心相信,民主派人士是在爭取獨立,又或者因為劉慧卿就台灣和中國關係發表意見,就認為她是分離主義者?當然有人可以作出這種結論,但若非任意罔顧現實,實在難以得出這種結論。
還有很多程度較輕的扭曲例子。政府和其支持者口口聲聲支持民主,有些親政府的政黨甚至將民主自由掛在口邊,披在身上。然而,在每一個骨節眼上,他們都在阻撓民主發展。市民大眾有權要求實際行動,而不是滿口空言;更有權要求政府官員具備誠信。
我對上一次在本報撰文時(五月二十一日),曾建議兩地政府接納民主派,建立工作關係,為香港謀求福祉。政府及其支持者第二件要做的事,是面對現實。市民大眾受夠了「與現實不符」的資訊和指控。在民主的國度,選民可以把不盡不實的政府撤換,修補破壞。但在當前的香港,選民只能夠愈來愈不信任政府,愈來愈憤怒。
……………………………………………………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法律教授和「《基本法》四十五條關注組」成員,關注組文章逢星期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