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早前廉政公署展開代號「驛馬星」行動後,此事已成為近日市場的熱門話題之一,日前亦有些朋友問小投資者如何自保,例如如何知道分析員可能是基於某特別原因,而撰寫一些有利的研究報告,即「鱔」稿之類。
查實當投資者閱讀某些證券行的研究報告時,不妨先看一看該行以往所發布的研究報告,是否全部皆是Buy、Buy、Buy,所有研究報告皆是建議吸納的。假若出現類似情況,則該行的研究報告不看也罷。
另一方面,在閱讀證券行的研究報告時,亦應抱如買基金時之心態,就是看看其往績。假若該行的研究報告,盡是一些炒味濃的股份,甚至是一些「抽水大王」的研究報告,則便應小心。雖然過往並沒有讓你踩「西瓜皮」,但未來則難保了,故一間研究部以往的研究報告是推介些甚麼股份,及怎樣推介等等,某程度亦可粗略反映該行的立場。
至於其他小投資者自保方法,好像某公司在1月剛批股集資,在隔兩個月又再批股集資,繼而在5月又再批股集資,隨後再在7月批股集資。當出現類似情況時,讀者不用想得太複雜,只要考慮一下,這公司靠批股集資才能繼續生存,假若一旦無法再批股集資,其公司又會如何?同時為何批股集資這麼多仍不足夠?而錢又去了哪裏?
筆者早年曾以上述類似一段,在本欄討論某醫療股「抽水大王」,該股在2000年10月上市後,隨即在2001年5月批股集資,在2001年6月再批股,在2001年10月又再批股,2001年11月又再批股,在2002年1月又再批股,在2002年5月又再批股,上市不足兩年,便批股6次。同時,在今年2月它又捲土重來,真可謂新一代「抽水大王」。而其批股價由4.5毫子,一直批到近期的5.5仙,即使該公司沒有出現甚麼問題,但投資者已不見了一大截。
另一方面,有些投資者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們早已清楚該公司不是甚麼好東西,但因聽了某些小道消息,而欲入市一博,假若是這類朋友,便應「食得鹹魚,抵得渴」,一旦該公司出事,也怪不得其他人了。
昨日平安保險(2318)繼續「潛水」,基於其股價已跌至「無人境界」,即其股價重未踏足之水平,故圖表中找不到支持位,故惟有改用5角、1元等心理大位作支持水平,正如近期的心理支持位便為9.50元,而假若9.50元失守,則下一個支持位便為9元水平了。
另方面,國際性的大型人壽保險股PE如AIG,大都介乎15-20倍,平保每股預期盈利大約0.46元,15至20倍PE時,其股價便為7至9.20元,看來其股價快進入合理水平了。
譚紹興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