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大批市民包括過去很少上街的專業中產人士一再上街遊行表達不滿後,特首董建華先生及特區政府便不斷表示要加倍注意中產人士的怨氣、意見及訴求;昨天,政府官員更透露將會成立一個六百人的諮詢論壇,吸納商界、專業及中產人士,讓他們可以就政治及公共事務發表意見,方便政府了解他們的想法。
也許特首及特區政府認為透過成立甚麼論壇、透過成立甚麼特別的諮詢組織吸納中產人士參與就可以消弭中產人士的怨氣,減少他們參與社會運動或上街的動力。
但是我們認為這種特別着重中產人士意見、特別收集中產人士意見的做法是錯誤的、是本末倒置的,這樣做不但無助改善政府的施政及管治,甚至可能令特首及特區政府跟市民的關係更疏離。
首先,所謂中產階層本來就是一個含糊不清的概念、是個面目模糊的群體,不管以收入水平、教育水平或其他條件界定誰是中產階層都難免有爭論、都難免把部份可能符合標準的人拒諸門外。例如只把專業人士視為中產階層,便會把技術人員、銷售服務人員、小商人、文書服務人員都劃出中產階層以外,令中產階層的人數及代表性大大減低;若果把範圍擴大,那中產階層便可能把大部份上班族包含在內,令概念變得更不清楚。像這樣一個含糊不清的概念、像這樣一個面目模糊的群體,對政府蒐集民意、了解民意有甚麼幫助呢?
而且香港是個社會流動性很高的社會,不同階層、不同職業、不同收入水平的市民都可以藉着教育、創業精神、創意及個人努力提升本身的收入、提升個人的社會地位、跨過不同的階層。也就是說,即使可以把香港社會分成不同的階層包括中產階層,階層的成份也經常在變、階層的成員也不斷在變,政府要界定誰是中產階層,要蒐集他們的意見不是困難得很嗎?
更何況市民包括中產人士上街遊行並不是要爭取甚麼政治特權,也不是要政府特別重視他們,更不是要有甚麼特別的議政渠道。市民想要的是政府真正聆聽民意、市民想要的是特首及特區政府不要偏聽某些人的意見、市民想要的是特首及特區政府改變用人唯親、排斥異見者的作風、市民想要的是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政治體制、市民想要的是一個真正向市民負責的政府。只要特首及特區政府真正「想市民所想」,那不管是甚麼背景、甚麼階層的市民都不會再透過街頭宣洩不滿。但若果特首及特區政府死抱畸形政制,不讓政制朝公平、公正、公開及民主的方向發展,不讓政制朝真正問責發展;那不管政府成立甚麼論壇吸納中產人士都不可能疏導民怨,都是徒勞無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