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森
今年七一,再有五十三萬人上街,董建華先生以「清楚聽到你們的聲音,了解你們的訴求,也知道你們的期望」作回應。半個月過去,除了應邀與二十多位泛民主派議員見過面,重申不能令人大常委改變否決雙普選的決定外,繼續好官我自為之,甚麼都沒有做過。
一如去年七一後,中央派在香港的各路人馬,繼續四處收料,除了關心遊行的實際人數,遊行訴求和遊行者的階層分布外,更想知道大遊行對九月選情的影響。要了解參加遊行的是甚麼人,他們的訴求又是甚麼,打開報紙看看陳韜文教授等幾位學者的分析,一目了然,何必花這麼多時間搜集資料。除非他們不是想知道事情的真相,而是苦苦追尋主子希望聽到的聲音,那就另作別論。
大遊行過後,這種聲音慢慢在發酵醞釀,在部份傳媒版面和社會人士口中滲透出來,企圖影響特區政府和中央官員,成為他們的主流論述。簡單而言,不外是抹黑和抹淡兩種手法。
先談抹黑。去年七一,有人提「誤導論」,激起民憤,焦頭爛額被迫收回。但有一種說法流傳得更深更廣,就是「外國勢力論」,說甚麼遊行的錢是外國人出的,遊行的黑汗衫是外國人買的,七九集會,中環的英資公司提供電力照明,大開方便之門,足以證明有外國勢力介入。把大遊行抹黑,說成是外國勢力介入的結果,影響着決策者的主流思想。去年七一後,中央對香港轉趨強硬,不少措施也是因着這種思維方式而來。
不顧香港民情,把大遊行與外國勢力扣上關係,顯然是一些人錯估形勢又妄圖推卸責任的計謀,顯得荒謬可笑。今年七一,很難再抹黑成外國勢力鼓動,於是又出新招,拚命抹淡。
首先是抹淡人數。民陣宣布遊行人數有五十三萬,警方說只有二十萬,一些學者、團體也統計出不同的數字。遊行人數一直存在爭拗,不同的統計方法出現分歧,是常態。大家不妨把數字攤出來,就統計方法和誤差作學術的辯論和評估,得出共識最好,各自表述也可以。但現在有人一口咬定五十萬一定錯,人數愈少的統計一定對,彷彿遊行人數比去年少,是二十萬而不是五十萬,特區政府就有顯著進步,高官們就可安寢無憂。這種自欺欺人的思維,只能是幫倒忙,更會誤導中央,害了特區。
再來一招是抹淡訴求。一些人把遊行人士的訴求,說成是民生、政治、同志和動物權益,甚麼都有。只說旁枝,迴避主流,顯然別有用心。只要看看陳韜文教授他們做的調查,就知道遊行者高度集中在政治性的訴求,言論自由、加快民主、○七/○八雙普選、不滿特區施政,都在八成半至九成以上。
沒有二十三條,沒有沙士,經濟又在復甦之中,仍有五十萬中產、年輕的港人抵着酷熱,集體上街和平理性地提出他們的政治訴求,反映他們對目前政治制度厭惡和不滿,當權者能繼續把頭埋在沙堆裏嗎?
去年七一,化成一一二三區議會選舉的動力,令保皇黨兵敗如山倒。今年七一,如果當政者沒有深切反省,九一二立法會選舉,特區政府又會再一次自吃苦果。
……………………………………………………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