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銀行、國家統計局官員和溫家寶都紛紛表示,各項數據顯示,宏觀調控已取得成效。筆者不是經濟專家,憑常識判斷,現在就說宏觀調控初見成效確實與經濟規律不符,當中肯定大有文章。
中國經濟雖然有其特殊性,但不可能違反客觀的經濟規律。古今中外,任何經濟政策,不可能在執行三個多月後就有效果。即使各級政府能立即忠實的執行中央制訂的宏觀調控政策,實施過程中又沒半分誤差,但政策本身也需要運作一段長時間,才可能產生效果。過去兩次宏觀調控,最短的也要一年半才見效。
第一次在八九年,當局在八九年下半年到九○年推行宏觀調控,為時一年半;第二次在九三年,朱鎔基在九三年下半年開始,花了兩年半才成功令經濟軟着陸。現在是第三次經濟過熱,從國家發改委三月份宣布不批准新建鋼鐵項目,到現在不足四個月,在如此短時間內要地方政府正確理解、了解宏觀調控,然後付之實施已非易事,更遑論已見成效。
新華社七月十一日「宏觀調控影響有多大?」文章指出,股市下跌了,不少工程必會半途而廢,鋼鐵、水泥、機械等行業也會受到影響。這些範疇都是國有企業負責人和地方幹部巨大利益所在,而他們跟中央最高層都有千絲萬縷關係,不是中央領導的親友就是親信。換言之,從中央到地方,宏調打擊了一大批人的利益,這就是中央領導絕少為宏觀調控「背書」(表態支持)的原因,也是宏觀調控政策受到強力反彈的原因,從上到下要求取消宏調的壓力很大。
孤身一人的溫家寶,確實進退兩難,說宏調見效,很可能只是溫以退為進的策略。溫家寶外柔內剛,絕不輕言屈服,上任時已在記者會上說:「我是一個性格溫和的人。但同時,我又是一個有信念,有主見,敢負責的人!」因此,承認調控取得階段性勝利,一方面鼓勵支持者曙光已現,挺住壓力繼續走下去;另方面向強大的對手稍稍示弱,以減輕壓力。看來,除非溫家寶被奪權,否則,宏觀調控即使用上其他名目,也會繼續。
(宏觀調控之二 完)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