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路上 - 陶傑

在公路上 - 陶傑

在西域旅行,公路很現代化。一路上都有加油站,加油站邊多半有超級市場,跟外國沒有甚麼兩樣。
二十年的開放,中國進步最大是交通運輸。北京上海的海歸派優皮日漸多了,他們會把美式的中產階級享受帶回來。現在公路邊還沒有美國常見的汽車旅館,十年後,中國的優皮階層攜家帶小的開着「卡拉Van」上路,那時就有希治閣電影《觸目驚心》裏那一類Motel了。
一些外資企業的本地高級僱員在浦東上班,過了一個黃金周,開始到處誇口:開車到青島去渡了一個長周末充了電,鼓着一身的海風,回到上海,感覺特爽。

三十年前四人幫時代的中國人民做夢也沒想到能過上這種日子。鄧小平一個人扭轉了大局: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把生產發展搞上去。八億人都相信「貧窮是光榮」,那時敢講這樣的話,鄧小平是很容易殺頭的。但他不怕。一個強人領袖,就是需要超凡的勇氣。當一個國家的人民被洗了腦,人人都在對一尊神像喊萬歲說Yes的時候,鄧小平敢說No;而在人人都對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說No的時候,鄧小平敢一拍桌子,問一句:為甚麼不可以,Whynot?
青史留名,無非也是在短短的人生中最關鍵的時刻,敢於逆反地說一句Yes或No吧。用孤獨的身影,肩挑起一個時代的使命。汽車在絲路上經過敦煌的莫高窟,這裏還有過一個藝術家常書鴻,獻出了下半生保護了一座佛教壁畫的寶庫,長住在敦煌三十年,臨摹着一千六百年前的佛相神姿。常書鴻在他的回憶錄《九十春秋》中回憶「舊社會」:「這裏是魏晉十六國時佛教傳播的中心,曾有不少古塔和寺院的遺跡,但令人氣憤的是,這些古色古香的雕樑畫棟和寺院樓閣,正在由於擴建公路而橫遭破壞。這些民族民間遺產,在國民黨開發西北、建築蘭新公路的口號下全部拆毀,蕩然無存。看着那些千百年來顯示着勞動智慧的藝術結晶在刀劈斧砍中倒下,在塵土飛揚中淹沒,心中淒楚難當。」

國民黨開發西北、建築公路,古建築消失在刀斧下,常老先生心中淒楚難當;但今天共產黨也開發大西北、建築新公路,也推倒了幾座古寺、毀了幾塊土碑,老先生或許滿心歡喜,「感謝黨和政府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常書鴻是我的叔公,也就是外公的二弟,已經逝世多年。走上絲路,我想這位二叔公解答我的疑難,但太遲了,長長的公路上,蒸騰着一層鐵沙般的熱氣,沒有一絲涼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