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是朱鎔基挑選的接班人,兩人雖有很多不同之處,但面對的問題本質上完全沒有分別,朱鎔基上台年半後的困境,竟也是溫總現在無法迴避的危機。
九九年四月,朱鎔基以高票數當選總理一年後訪美,本以為囊中物的中美就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協議,最後落空,返國後在黨內被圍攻。當年秋天的中共十五屆四中全會後,國企改革、金融改革等經濟大權正式旁落到江澤民手上。此時正好是朱鎔基上任了一年半。
今年秋天,同樣也是溫家寶上任一年半後,中共將舉行十六屆四中全會,屆時不可避免將檢討當前經濟形勢,宏觀調控是存是廢,屆時該有定論。而宏觀調控的命運,與溫總更是息息相關:若繼續調控,則溫家寶穩;否則,溫處境危矣,即使不被趕下台,也很可能被虎視眈眈的對手以種種藉口削權。因此,未來六十多天將是決定溫家寶前途的關鍵時刻。
宏觀調控是溫總一手催生。從三月起,國務院開始限制鋼鐵項目;四月九日溫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表明,要遏制投資過快,稍後獲政治局會議支持;五月二十一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指出,「加強宏觀調控的決心不能動搖,力度不能減弱」。溫總六月二十日到山東視察時仍指出,要繼續落實宏觀調控措施。
但是,從六月底起,官方傳媒不斷放風說,宏觀調控已取得顯著成效。統計局、人民銀行,甚至負責執行宏觀調控政策的國家發改委,近日都不斷羅列各種數據,說明投資增長過快的勢頭已受到遏制、部份過熱行業的生產速度回落等。言下之意,既然經濟過熱已經受控,宏觀控制就應該有所放鬆,甚至取消。
這些部門的領導雖然都是溫的閣員,但他們又都是江澤民的人馬,他們公布這些數據,無異於摑了溫總一巴掌。即便公布這些數據是溫家寶授意的,好為日後放鬆宏觀調控找下台階,但時機上也是不利溫的。要非受到極大壓力,溫又怎會自打嘴巴,放棄這個以宏調來優化中國經濟結構的良機呢?溫總正面臨進退兩難的窘局。
強如朱鎔基,當了四年多常務副總理,在國務院培植了深厚的班底才任總理,最後還是被江澤民削權了,溫家寶現在處境,不是比當年的朱鎔基更險嗎?
(宏觀調控之一)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