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頭號大事 - 李怡

李怡專欄:頭號大事 - 李怡

七一以後,香港政局進入了微妙而關鍵的時刻。七七事變,顯示特區政府已瀕於癱瘓,董伯連自己認為沒有錯的官員也保不住,楊、梁辭職更引發香港向來引以為傲的醫療體系的危機。立法會各政黨因考慮到對九月選舉的影響,不能不受民意與輿論所左右。民意影響立法會各政黨的取態,立會各政黨的取態影響董伯的決定,整件事猶如去年七一後七七事變的翻版。
面對九月立法會的形勢,毫無疑問,七一以後泛民主派的聲勢大盛,民建聯選情看淡,以致民建聯的票后陳婉嫻也決定不以民建聯而以工聯會的身份參選,並且排除與民建聯議員陳鑑林同一張名單,以免受民建聯拖累。國際評級機構惠譽憂慮九月立法會選舉後,因泛民主派取得約半數議席,而導致特區政府的政令難以推行,並非沒有根據的。
事實上,批董,批特區政府,已成為香港的時尚。陳婉嫻指董伯是「裙腳仔」,親中的港進聯議員、人大代表朱幼麟說特區政府應為人大否決雙普選負責。他們這樣說都可能有選舉的考慮,但不能否認,這正是民意的主流取向。

民主派議員二十二人七一後約見董伯,要求董伯向人大常委再提交雙普選報告。儘管董伯已表示他無權這麼做,而外交部駐港特派員楊文昌更形容為民主派「像小孩子發脾氣」,說「人大決定怎可以隨便改」?然而,除了馬力等香港左派指民主派是借勢搞對抗之外,董伯、中央高官對民主派的要求,大致上是採取溫和婉拒的態度。岑建勳獲發回鄉證,楊文昌並表示(與民主派)溝通進程會繼續下去。中聯辦主任高祀仁表示「溝通、討論,只要認同一國兩制、尊重《基本法》,都可以求同存異。」
七一大遊行時,李柱銘邀陳日君、司徒華、黎智英、李鵬飛共舉橄欖枝,表示出願與中央和解、溝通的誠意。中央駐港官員也有善意的回應,問題是:和解應朝哪個方向?溝通應以甚麼作議題?
記得一九八一年中英兩國為香港前途出現紛擾時,香港社會有好幾年動盪不安,到一九八四年中英簽署《聯合聲明》之後,動盪的局面就平靜下來,原因是投資者與市民都知道,香港至少會有十三年是在原有的港英政府的有效管治之下。果然,在那十三年,香港大致上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港英政府的權威也沒有因為面對回歸而成為跛腳鴨。

目前,香港市民的主要訴求是普選,而《基本法》也規定最終要實現行政長官普選與立法會全面普選。要香港政局趨於穩定,當前最重要的議題,是由中央通過與泛民主派的溝通,達成一個何時可以實現雙普選的決定。
《人民日報》七一文章說人大常委就香港政改的釋法,「有息紛止爭的作用」,而從七一仍有數十萬人上街示威來看,顯然釋法不能起這種作用,相反地是起了動員更多人爭普選的作用。要「息紛止爭」,只有如《聯合聲明》那樣,確定一個雙普選的日期。
前高官任關佩英在今年參加七一遊行時表示,她參加遊行是覺得有些價值要堅持,堅持的是甚麼,就是《基本法》規定的雙普選,她認為爭取○七、○八年普選已經不實際,但應盡快落實雙普選日期,特區政府要為推動普選,拿出誠意。
任太的話,相信反映了絕大多數香港市民的心聲。民主派議員在與中央溝通之前,堅持○七、○八年雙普選,並沒有錯,因為不可能在未談之前先退讓。但董伯在表示無權向中央提出更改人大常委的決定的同時,若能提出他會向中央提出盡快(比如二○一二)實現普選,以顯示他的誠意,那麼才真正表現出他聽到了市民的訴求,可惜他連這樣的誠意也沒有展現。
協商出一個日期,以穩定香港政局,是香港際此微妙時刻至關緊要的頭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