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青
伊拉克戰爭,導致美國和歐洲發生分歧,大西洋兩岸出現鴻溝,迄今也沒完全修復。但最近發表的一份經濟學報告揭示,美國和歐洲國家的經濟鴻溝更深,無論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DP),還是生活品質,美國都遠超歐洲國家。
這份題為《歐洲和美國對比》的報告,是由「瑞典貿易研究所」(SRIT)總裁伯格斯特龍(FredrikBergstrom)和該所前首席經濟師吉迪哈戈(RobertGideha)研究撰寫,近日由瑞典智庫Timbro發表。
報告說,如果歐盟十五國的GDP是一百點的話,那麼美國五十州的平均水平則高達一百三十九。美國排名第一的是首都華盛頓,GDP高達四百四十,其次是特拉維州,一百九十九點,然後是康州,一百九十點。歐洲唯一超過美國五十州平均水平的盧森堡是一百九十四點,除此之外,只有比利時(一○七)和法國(一○五)超過歐洲平均水平,剩下的都低於一百。歐洲兩大國意大利和德國,才各自是一百點,和美國普通的兩個州蒙坦那州和阿肯色州(都是九十九點)幾乎一樣。
據這份報告,二○○○年,美國GDP高於歐洲平均值三成二!而且過去三年來,這個差距並沒有縮小。若美國經濟現在「凍結」不再變化,而歐洲經濟一直成長,也要十多年後才趕上美國現在的水平。只有歐洲實行市場經濟最充份、稅率最底的愛爾蘭(個人所得稅百分之十二點五,更是單一稅率),明年才會趕上美國;德國和西班牙要十年後;意大利、瑞典和葡萄牙三國要十八年後,而這是指美國經濟不動,等歐洲趕上來預估的。
美國和歐洲的窮富差別,還體現在平均每個美國人比歐洲人每年多出九千七百美元的收入。報告說,「在可見的將來,絕大多數歐洲人根本不會趕上美國人的生活水平。」
美國的富有,還體現在窮人數量在大幅降低。五九年,美國有百分之二十二的窮人,現在降至百分之十二。九九年,四分一美國家庭被定義為「低收入」,標準是年收入低於二萬五千美元。如果歐洲的典型福利國家瑞典按這個標準計算,那麼瑞典四成人口都是「窮人」。
另外,美國的「窮人」和歐洲還有不同,據美國人口普查局去年的報告,百分之十二的「窮人」中,四成六已買了房子;七成三擁有小汽車或卡車,其中近三分一有兩部或以上;六成五有洗衣機,七成六有空調,這在歐洲被視為奢侈品。
是甚麼原因導致美國和歐洲的經濟水平和生活品質有這麼大的差距?從剛去世的美國前總統列根所代表的政策和理念,可以找到部份答案:
一是美國實行了列根式的減稅、限制國營成份,削減福利,充份自由市場化的經濟政策。九九年時,歐洲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的四成來自稅收,法國的稅收已佔一半以上,而美國低於三成。法國的國營成份佔百分之二十四,而美國低於百分之十五。因此報告說,「歐洲經濟之所以落後美國,主要由於公共部份不斷擴大,結果成為福利國家。」
另一原因是多數美國人具有列根式的積極、向上、樂觀、奮鬥的精神,更重視依靠個人努力的內在力量來獲得成功,而不是依賴外部環境。六月十三日《紐約時報》在「為甚麼美國人總是樂觀」報道中說,美國人堅信自我潛能的作用超過外部力量。「即使美國的窮人也相信他們是富翁,只不過機會還沒到來。」據○二年的民調,經過科技股票大縮水和九一一的雙重打擊後,仍有八成一的美國大學生說,他們將比父輩更富有,五成九說他們會成為百萬富翁。
該年度另一項對全球四十四個國家、三萬八千人的民調顯示,在被問到個人成功主要靠自我奮鬥還是外部條件時,美國在四十四國裏排名第一,六成五美國人認為靠自我奮鬥,是內在力量。這個數字是德國、意大利的一倍,是中國的一點五倍,是佛教社會和穆斯林社會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及土耳其的三倍,是孟加拉國的十倍!
德國和意大利,各有六成五人認為個人成功要靠外在力量,中國是六成,顯示中國的個人奮鬥意識,過去這些年有相當的提高。土耳其最糟糕,相信外在力量的佔八成以上。
正是列根總統所代表並實踐的小政府,大社會、減稅、充份市場經濟的自由政策,和堅定基督信仰、自我奮鬥、樂觀主義、昂揚上向的精神力量,使美國成為列根所說的,是「山頂那閃亮的城市」,「美國的前面永遠是太陽升起的早晨」,充滿希望,充滿信心!
……………………………………………………
作者為旅美作家,文章逢星期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