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理財:專業投資者界線值商榷

陸叔理財:專業投資者界線值商榷

究竟如何才稱得上「專業投資者(ProfessionalInvestor)?是基金經理、機構性投資者,還是貼市炒賣的交易員(Trader)呢?
其實在《證券及期貨條例》中,對此已有明確的定義。除了我們所認識的信託機構或基金(擁有不少於港幣4000萬或同等價值貨幣的總資產)外,原來一般散戶,只要擁有不少於港幣800萬或同等價值貨幣的投資組合(聯名戶口也計算在內),也會被界定為專業投資者。
大家可能會感到奇怪,為何我會在此講解專業投資者的定義?因為這與投資者及證券從業員都有密切的關係。

認識清楚免犯例
目前散戶們要投資新股,最直接的方法是透過公開認購。但有些與證券行或經紀相熟的投資者,都會透過證券行申請認購新股配售部份,這正是大家需要留意的地方。
通常在新股上市前,上市公司可要求保薦人及分銷商配售對象是一些「專業投資者」,而在分銷商與客戶簽訂的配售合約(underwritingAgreement)中,都會有這條條款存在。假設配售對象是專業投資者,而經紀卻將股票分配給「非專業投資者」,他們便可能會觸犯有關條例。因此,作為經紀及投資者,在簽署配售合約時,必須了解清楚有沒有觸犯有關條款。

不過,這卻引伸了另一個問題,就是「專業投資者」的定義是否恰當!?《證券及期貨條例》對個人是否專業投資者的界定,是由「錢」出發,只要你有800萬元或以上的投資組合,便是專業投資者了。然而,我們一向對專業投資者的認識,都假設他們擁有豐富的投資知識,能夠在適當時候作出投資決定,以賺取回報,例子如基金經理、專業證券交易員,或是理財顧問等。但目前條例的定義,似乎與我們一直所想像的有很大的分別。

不宜用金錢界定
舉例說,我身邊有不少有錢朋友,他們的股票組合價值數以千萬計算,縱使對投資股票的知識仍有不足之處,但他們卻被界定為專業投資者;相反,很多行家或喜歡投資股票朋友的投資組合可能少於百萬元,但總能夠敲準時機入市,待高位沽貨套利,1年投資回報率可能有數十巴仙,甚至以倍計。從投資角度而言,他們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專業投資者,但根據條例卻又不是。由此可見,目前市場對專業投資者的界定,似乎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監管機構有此定義,我覺得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近年監管機構推出很多政策,都是希望證券市場穩定發展,所以以「錢」來衡量是否專業投資者,某程度上是希望投資者有持貨能力,盡量減低不必要的股價波動,但這卻未必切合實際的市場情況。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