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期貨可作零售

能源期貨可作零售

梁嘉銳

由於最近中東局勢不穩,加上中國這頭「經濟巨龍」甦醒,引致對石油需求大增,油價不斷攀升。這對駕駛人士固然有影響;但同樣重要的是,石油副產品如塑膠的價格亦上調,不少材料的價格因為運費增加均告上升。而公共交通亦正考慮加價,很多航空公司已開始徵收「附加費」,以彌補油價上升所導致的利潤下降。如果油價持續上升,對一些小本經營的運輸業人士,包括一些獨立運作的小巴司機、的士司機、貨車司機等,恐怕不無影響。由於小巴及的士的收費需要政府批准才能調整,因此,油價波動對他們不無影響。
每次油價波動引致公共交通調整收費,都必定是一個重大的政治議題。原因很簡單,因為香港大部份市民皆倚賴公共交通代步,而且,交通開支佔低下階層總開支一個不小的百分比。事實上,六十年代的一次暴動,導火線就是當時的小輪公司調整價格。因此,政府對每次公共交通價格調整的要求均相當重視。而一般的爭論,可用四個字總結;「輸打贏要」。意思是,當石油或有關產品價格下調時,公共交通一般不願或延遲減價;而當石油價格上升時,公共交通則希望盡快調高費用。
當然,在商言商,這是很自然的事。反過來說,市民亦希望石油價格上升時,公共交通可延遲加價;而當石油價格下降時,市民希望公共交通可盡快減價。問題其實是,現時我們倚賴政府以行政手段處理,通過一些官員和一些大型公司的代表閉門地討論,未必能完全反映市場情況。而且,在這種政治談判下,大公司也不一定有動機去盡力減低成本。
由於大家預期石油價格會波動,所以早就有國際性的期貨市場買賣「期油」。於是,大公司既可透過購買石油現貨,囤積存貨,去抵銷價格風險,亦可透過在期貨市場中買賣,把風險降低。但對小本經營者,存貨的囤積恐怕有限,而期貨市場的入場費恐怕亦不易負擔。小市民更不必說了。

所以,筆者建議,政府可作中介機構──或發牌讓私人經營零售式的能源期貨。機構在國際市場買入,然後分拆成,譬如說每手五百或一千元的期貨,供散戶購買。於是,不但小規模運輸業受惠,連需要塑膠作原材料的廠商亦可參與,分擔原材料價格波動的風險。(暫時沒有塑膠期貨可供這些廠商購買)。而透過市場,政府的責任亦可減輕,當局不妨考慮。
……………………………………………………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