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奧運想起頤和園

從奧運想起頤和園

薛理泰

北京面對台獨勢力屢次挑戰,繼續投下巨資承辦奧運,是否可能危及國家安全利益?況且,籌辦以至舉辦奧運的這段期間,恰與台獨勢力修憲以及後續挑釁行動的時間表重叠。走筆至此,不由從這次北京承辦奧運想到百年前清廷興建頤和園。
北京信誓旦旦,決不容忍台獨,不惜為此一戰。台獨中堅人士卻無懼於此,這種情緒已經蔓延到台灣民眾。其依據無非大陸對台軍事鬥爭的準備尚未就緒,怵於美國在軍事上介入,以及北京熱衷於在○八年舉辦奧運,此前決不會貿然對台灣用武。
北京對台政策迄今收效甚微,台海爭端愈演愈烈,固然有台獨甚囂塵上、美國對台灣防務強有力的支持等原因;然而,民進黨對兩岸關係受到其基本教義的約束,美國對台政策亦由其全球戰略主導,這些都不操諸北京之手。倘若北京檢查近年對台政策的得失利弊,與其苛求於人,不如返求諸己。就北京對台政策而言,近年兩岸關係錯位異動,應歸咎於北京決策層硬措施不到位,軟功夫不到家。
從戰略層次着眼,軍事威懾力,講究的是給對方造成的心理壓力。大陸軍事壓力能否給台灣造成心理效應,至關重要的因素,與其說是大陸軍方的實戰能力,還不如說是北京在萬不得已時斷然訴諸武力的決心。
陳水扁有言在先,將在第二任期內傾力修改憲法。中華民國憲法的主體是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制訂的,同台灣政治現實脫節過大,加之修憲不像總統選舉牽涉到政黨的切身利益,泛藍陣營不可能全力反制。民進黨分階段修憲,最終可能取得突破性進展,公開台獨就缺臨門一腳了。有一點是明確的,即屆時美國面臨既成事實,仍然可能以尊重台灣民眾的選擇為理由,全力嚇阻大陸不得用武。北京既要防止分裂主義在新疆、西藏急劇抬頭,又要化解來自對中樞對台政策期許甚慇的大陸民眾的強大壓力,要忙得焦頭爛額了。北京、華盛頓各自受制於內政、外交等因素,形格勢禁,最終滑向世紀大戰的深淵,並非不可思議的事。
甲午戰爭前,日本的戰略目標是在亞洲崛起,舉國上下整軍經武,準備與中國拚命一搏。相比之下,清廷在清議派民族主義論調的鼓動下,卻沒有足夠的危機感,或者寄希望於「以夷制夷」,又不能放手讓李鴻章游刃於俄、日之間,或者忙於不急之務,斥巨資興建頤和園,是典型的例子。北洋水師急須百萬銀両添購炮彈,戶部推諉沒有餘款可撥,迨至水陸兩路慘敗,日軍兵鋒直指京師,銀両又有了,不但割讓了台灣,還付出兩億銀両賠款,經過俄、法、德三國調停,從日本索還遼東半島,又加了三千萬銀両,從此國勢一蹶不振。不少學者認為清廷斥資興建頤和園是甲午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北京申辦奧運時,預算開支十六點零九億美元。按照三峽工程款項遠遠超出原定預算的成例,加上北京和全國各地各部門的撥款項目,最終決算必然遠遠超出此數。多數論者認為決算加上銀行利息,總數當在二千億元人民幣之譜。現在已經用的款項還是個小數,多數款項將在明、後兩年撥支。偌大工程款項,即使相當一部份可以回收,也有個前提,即奧運必須如期舉辦;假如台海重啟戰事,整筆開支就血本無歸了,更不用說國家財政由於籌備奧運捉襟見肘,給大陸從事「軍事鬥爭的準備」帶來的巨大負面作用了。
設想一下,倘若台獨勢力在○七年或者○八年發難,屆時北京難免勢如騎虎。如果聽之任之,台獨勢必成為既成事實,政局激蕩,難以迴避歷史責任以及面對民眾責難;對台發動戰爭的話,姑且不談勝敗利鈍以及對中華民族的災難性後果,單是這筆高達二千億元人民幣的投資,就化為烏有了。當初台北支持北京承辦奧運,可能就是有意設下的一個套。識者豈不浩歎:「早知今日,何必當初?」若干年以後,歷史學者總結這一場兩岸鬥智角力的歷程,豈不會將這次籌備奧運的項目視同百年前興建頤和園之舉呢?
筆者早先指出,迹象顯示,總參作戰系統鑑於兩棲登陸,背水一戰,不確定的因素太多,為了確保初戰必勝,已經將使用核武器(中子彈以及小當量鑽地核彈)納入對台作戰預案考量之中了。難道在無所大作為和貿然使用核武器之間,就沒有促使兩岸關係逐漸向良性方向發展的切實可行的手段了嗎?答案當然是「有的」。可是北京究竟又做了多少呢?
(停辦奧運遏台獨 二之一)
……………………………………………………
作者為美國史丹福大學國際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