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分三類:視覺型 聽覺型 觸覺型<br>善用學習器官增強智力

學童分三類:視覺型 聽覺型 觸覺型
善用學習器官增強智力

【本報訊】家長往往為孩子拒絕學習而大傷腦筋,卻不知道每個孩子均有其擅長的慣性學習器官,有些愛用耳聽、有些愛用眼看,亦有些愛用雙手去感受。有專家建議,在正規課堂以外,家長應觀察孩子屬哪一類型的學童,再配合孩子個性教導,將有助訓練孩子的腦部思考能力,並有助提升孩子的智商及增強其學習能力。 記者:蔡建豪

聰明並非單方面天生的,也可經後天培育。聖雅各福群會高效學習輔導中心經理劉遠章指出,人類左腦及右腦各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左腦主語文及邏輯性思考,右腦則主形象思考。不過,大部份人在成長過程中均慣用左腦,致右腦的能力逐漸減少。家長能掌握啟動孩子右腦能力的技巧,正是增強他們智商的竅門。

不同個性因材施教
事實上,學童在每天生活中接觸大量資訊,在訊息傳達到腦部後,經過整理,再行輸出;在腦部整理訊息過程中,經過消化的訊息會長存於記憶中。不少學童未能掌握課本知識,或是在考試中盡展自己的學習成果,忽略腦部整理程序正是問題之一,針對孩子個性安排最佳學習方法,將有助孩子改善學習能力。
劉遠章指出,學童主要分為視覺型、聽覺型及觸覺型三種學習類型,視覺型學童的眼睛、聽覺型學童的耳朵,以及觸覺型學童的雙手,均是他們擅長及慣用的學習器官。觸覺型及視覺型的學童,不時被家長誤以為有學習障礙,「高效學習法」正是針對不同類型學童的個性,施材而教。

切忌標籤免反效果
他解釋,視覺型學童對圖像及顏色最敏感,彩色圖像訊息往往給他們最深刻的印象。聽覺型的學童則對音樂,或是聲音等訊息較受落,以語言暗示方式教導將有事半功倍效果。至於觸覺型的學童,通常需要經過接觸學習事物,表現會較活躍,學習過程亦較緩慢,遊戲或角色扮演等學習形式,有助增強他們的思考及學習能力。「高效學習法」正是利用不同形象的學習方法,導引及訓練六至十二歲的學童右腦學習的能力。
劉遠章並呼籲家長,藉觀察孩子日常行為,可知孩子屬哪類型學童,但切忌將他們標籤,弄出反效果。
聖雅各福群會將於本月二十四日舉行一場如何教導孩子用腦的家長免費講座,查詢請電:21868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