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國
當七月五日發表《立法會專責委員會的報告》後不久,本來一直堅持自己只須負上專業責任,而不須負上政治責任的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突然宣布辭職,重複了前局長葉劉淑儀和前司長梁錦松因去年「七一效應」而被迫下台的道路,後來醫院管理局主席梁智鴻亦請辭。由此觀之,本年度的「七一效應」正對特區統治無能的統治發揮其影響力;最諷刺的是,報告有意或無意間,正面評價部份領導人的表現,更成為整件「辭職風波」的催化劑。
從高官問責制的實踐來說,董特首重犯了上一次的錯誤──要等到巨大的公眾不滿壓下來的時候,才「批准」楊永強辭職,反映出他即使經過去年七一遊行後,曾宣稱積極回應民意的承諾根本是空話。早在去年沙士爆發之時,董特首便應主動辭退楊永強,或由楊永強主動辭職,以顯示政府落實問責制的決心──問責官員要主動承擔政治責任。
整件事件反映出董特首最大的敗筆,是他沒有預計到,推行問責制提升了民眾對政府改善管治的期望。當有過失的問責官員企圖推卸責任;加上董特首偏袒寵信的局長;及更以正面評價楊局長的功過:包括他並不「完全同意」立法會報告對楊局長的負面評論,更以「盡心竭力、積極投入、全力以赴,又充滿熱誠」來肯定他「稱職」。政府無意落實問責,使民眾對政府深感絕望,更迅速形成一股不滿政府的強大力量,迫使特首在最後一秒鐘才作出政治問責的決定。簡言之,有名無實的高官問責制進一步加深特區政府的管治危機。
其次,從保住董建華統治的角度來看,政府大可以認為,楊氏的辭職在一定程度上,紓緩了他面對的政治壓力:他不再需要包庇犯錯的問責官員,和以較為正面的態度回應前線醫護人員、受沙士影響人士及民眾的不滿。但是,從董特首的聲明中,他並不「完全同意」立法會報告對楊局長的負面評論,和正面肯定楊局長「稱職」來看,反映楊局長的辭職,實為了保着董特首繼續執政而作出犧牲。
再者,親政府政黨充份發揮了「轉軚」的功力:先以曖昧的態度回應楊局長應否下台,民建聯的葉國謙強調報告沒有指明要局長下台,黨的立場也不是要楊局長下台;自由黨的周梁淑怡稱,由於衞福局長與衞生署長在權責上不清晰,故不應要局長負上全責。
但後來他們看到事件急轉直下,才改口風要求楊局長下台,民建聯的譚耀宗表示,因沙士對香港影響很大,楊局長作為問責官員應辭職;自由黨的田北俊更要求楊局長自動請辭。他們顯然忽略了反覆的言行,在民眾的心中已留下烙印,更可能成為他們九月立法會選舉中的包袱。
回想起來,去年的沙士使香港再創下另一項「世界紀錄」:楊局長成為因疫症處理失當而最後一個和最遲辭職的負責官員,這一個世界紀錄固然可悲可恥。比較起中國、台灣和新加坡三地的領導決策能力、官員問責的手法和偏低的死亡數位來看,若果特區政府的領導和醫管局的高層,還厚顏地說自己做得多麼出色,甚至部份高層以權力欺壓中下層醫護人員,支持現時的高層繼續留任和掩飾行政錯失,那麼對三百位死者(世衞數位)及其遺孤,和因藥物後遺症受盡折磨的康復者來說,這無異於在他們的傷口上撒鹽;更侮辱去年曾經歷疫症的前線醫護人員和大部份港人的智慧。
……………………………………………………
作者為香港過渡期研究計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