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能買來性愛,但買不到愛情和快樂?在近年新興的「快樂經濟學」學人眼中,這肯定是錯的。因為他們經研究後,發現性愛愈多愈快樂,每周做愛一次,獲得的快樂程度,相當於銀行多了五萬美元(三十九萬港元),偏偏金錢多未必代表性愛多。
美國達特茅思學院的布蘭奇弗勞爾和英國華威大學的奧斯瓦爾德,都是近年新興的「快樂經濟學」先驅人物,他們透過統計方法,將快樂和所有事情量化成金錢價值互相比較,如有統計顯示,一個人若有三千八百萬港元,就可以擁有快樂。
布、奧兩人將這一套用來探討性愛、金錢和快樂的關係,他們翻查過去十多年來的調查,分析一萬六千個美國成年人自報的性生活和快樂程度資料,結論是「愈多性愛愈快樂」,再量化成金錢價值,則若把一個月一次的性愛增加至每周至少一次,那麼快樂程度便相當於銀行多了五萬美元。
他們又發現,已婚人士跟年薪較他們高十萬美元(七十八萬港元)的單身一族快樂程度相同,即一段長久婚姻一年可抵十萬美元;離婚相當於每年少了六萬六千美元(五十一萬港元)。資料顯示,已婚者性愛次數比單身族多三成,因此比較快樂不足為奇。
出人意料的發現是:收入多了不能多買性愛。在低收入人士中,每周做愛四次或以上的有百分之八,但高收入人士只有百分之六;嫖妓男人的快樂程度亦比其他人低。奧斯瓦爾德說:「這令我們經濟學家感到意外,因為我們以為金錢萬能,可以買到萬物。」
美國《紐約時報》/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