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以甚麼標準作抉擇?

國際視野:以甚麼標準作抉擇?

美國近代兩位聯儲局掌舵人沃爾克(PaulVolcker)和格林斯潘,在貨幣政策運用方面雖然板斧沒有太大分別,但處理手法卻各有不同。「雪茄佬」(沃爾克)於80年初惡性通脹肆虐期間,只用了一招加息──很快將聯邦基金利率調高至接近20厘,縱使最終將這頭猛獸馴服,可是換來了較長的衰退期。有人指摘沃爾克手段過辣,在沒有發出足夠預警,便迅速大幅加息,令不少人措手不及而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平情而論,若以當時環境來衡量,是否容許決策者慢條斯理,一如格老般講完一大輪才有所行動,實在值得商榷,非常情況用非常手段,有時迫不得已。
格老精明之處是覺得前車可鑑,認為突如其來的加減息會令市場過份波動,故採用一派宗師佛利民(MiltonFriedman)的重貨幣學派(Monetrarism)理論,預先發出警告以便人民或投資者作好準備和計劃將來,這樣可減低panic情況出現,這招果然work。然則突發事件如87、88年股災和債務危機、97年亞洲金融風暴和「911」慘劇等,不也是被迫作出即時反應?

儲局政策不易捉摸
世事如棋、人性難測,人們別以為這次加息周期開始後之延續容易估計,須知道目前有太多不明朗因素,令致全球不同變數正在醞釀中,美國經濟看似強勁,但近日疲弱的數據,不無令人產生疑慮,是強弩之末或唞完氣再來,相信只有聯儲局班精英才有底。不過有限的統計資料,又是否足以作出準確的判斷?瞧瞧96、97年美失業率下降,勞工市場緊張、工資有上升壓力,通脹應加劇,可是卻適得其反,是否應該加息(最終加了)?同樣上月底在通脹率僅錄得1.7%情況下,筆者估不會加息,最後亦加了,究竟決策者以何標準作抉擇?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