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無錯受責 - 李怡

李怡專欄:無錯受責 - 李怡

楊永強、梁智鴻相繼辭職後,社會上就沙士問題引動的爭論並未止息。楊永強在辭職信中表示希望他的辭職對這一慘痛事件「作出了結」,曾蔭權說楊的引退,可「讓社會就此事件靜下來」。看來他們都不會如願。繼醫管局主席梁智鴻辭職後,醫管局行政總裁何兆煒也曾致電政界友好,探詢他是否應辭職,醫管局專業事務及人力資源總監高永文已決定今年約滿後不再續約。
港大微生物學系主任袁國勇、港大腫瘤學系系主任岑信棠指立法會沙士報告不公平,也不認同楊永強應辭職。有醫療機構、醫生協會登廣告,對楊、梁的去職表示不平。有人擔心由此而引發醫管局及公立醫院的辭職潮,並由此而導致醫療體系的癱瘓。
可能導致癱瘓的不僅是醫療體系,而且會是整個特區政府的管治體系。楊永強的去職暴露了問責制不只是如曾蔭權所說的「未完善」,而且簡直是一個怪胎。董伯對問責制的拿揑,可說全無原則、尺寸,所有的處事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權宜之計。

以這次董伯就楊永強請辭所發表的談話來說,他對楊永強領導醫護人員的抗疫工作讚譽有加,認為他表現稱職;他引述專家委員會的意見,認為香港處理沙士疫情,「沒有人因疏忽職守、未盡全力或行政失當而應受到譴責」;他又指立法會的沙士報告,政府雖不是完全同意,但報告「顯示所有參與抗疫的官員確是盡心盡力,全力以赴」,沒有證據顯示官員在處理疫情中「失職、未盡全力或涉及誠信的問題」。
倘照董伯的評價,根據香港傳統的權力與責任分明的政治文化,楊永強、梁智鴻及以下的所有醫務官員,不但不應辭職,而且應該褒揚。抗疫如有失誤而造成人命損失,或要由比楊更高一層的董特首去負責,又或者不應由任何人負責。
既如此,楊永強何以又要辭職呢?董伯在談話中說楊永強是「為了體現問責制的精神,紓緩受害市民的情緒」而辭職的,董伯自然也是基於同樣的理由而接受他的辭職。

沒有做錯、沒有失職、沒有行政失當,而且對抗疫盡心盡力、全力以赴的官員,要為疫情而辭職,這是哪門子的問責制?如果認為,問責制就是即使主管的官員沒有任何的失職、失責,只因在他所主管的範圍內出了事,他就要下台,那麼是不是只要出了重大交通事故,即使環境運輸局局長廖秀冬能即時作出良好的危機處理,只因事故中有人傷亡,她也要辭職?以這麼說,美國九一一事件發生後,當時的紐約市市長朱利亞尼也應該辭職,怎麼他反而會備受稱讚而且被《時代》雜誌選為當年的風雲人物?
「你沒有犯錯,但你卻要負責任」,這如何是問責制精神?這分明是權責不分的大混淆。
至於說為了「紓緩受害市民的情緒」,就更與問責扯不上關係。為紓緩受害市民情緒而讓沒有犯錯的官員去職,這是被市民情緒牽着走,而且屬權宜之計,更犧牲了管理學中的權責分明的精神,也暴露了特首既無勇氣也無能力,他完全保不住盡忠職守的下屬。
受害市民的情緒是經一段時間的積累才會如此憤慨的:首先是董伯本人缺公信力,缺認受性,加上連年的劣績,使他做甚麼事都事倍而功半;其次是沙士的處理總是慢九拍;其三是調查沙士最先由楊永強掛帥,又聲明是「對事不對人」。受害者要楊永強下台,實是對董伯對楊一直表現出要「力保」的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