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投資者面對資訊不足,不明朗的因素增加了投資決策的風險。今天則面對資訊氾濫,太多的資訊,沒有足夠時間消化,應選擇哪個資訊成為難題。
事實上,同樣的問題存在於投資方法與策略,但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投資者並不多,看罷此文,若大家發覺亦犯了同一毛病,應作改善。
談到「股神」畢菲特及彼得林治等投資大師的理論與心得,不少投資者打從心底鼓掌起來,對於這些理論與心得欣賞不已,相信看過這些權威投資者著作的人如恒河沙數,但在認同當中的意見時,有多少人因而在投資上獲利呢?以筆者所見,極少。
不要以為這些投資專家的見解需要個人的天賦或特異功能才得有效發揮,他們所提出的理論與心得,其實都是不少投資者擁有的市場經驗及失敗後的教訓,既不艱深,也不難跟隨,但實際的情況是,能照着做而成功的人並不多,原因何在呢?
當中一個情況是不少人都可以察覺得到,在用心的改善下,最終會有一些成績,這便是「心理質素」,但只有這方面的改變並不足夠,投資者要成功運用這些極具口碑的理論與心得,其實先要弄清楚一個根本問題──你是一個怎樣的投資者。
作為一個炒家,畢菲特的意見無論如何精妙,均與你無關,即使你以長線投資者自居,你的長線可能只是3年,但畢菲特可能是20年。不同的投資者應採用適合自己的策略,別人的即使看來完美,也不宜照搬來自用。
(本欄逢周一刊出)
冠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