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前到西安,朋友知我喜歡碑林及清真大寺,平素對猶太及以色列最感興趣,提議我應該到碑林尋找那尊以希伯來文寫的石碑。行程時間急,未得證實。
讀李敏文章《中國的猶太人》,重溫廿年前的「猶太汁」老笑話,也讓我憶起在倫敦上課時,一連三個復活節近一個月長在以色列度過的難忘假期。後來再去過兩次,最後一次也好幾年前了;近年爆炸連連也減低了前往的意欲。
首次到埗即解開中文何故稱猶太而非英語的「諸爾」(Jew),又為甚麼耶路撒冷不叫「諸路撒冷」(Jerusalem),又為甚麼猶太男人中取名極多的「雅各」不叫「積及」(Jacob)……很簡單,Jew、Jerusalem、Jacob……全皆英語,而中文譯名卻源自本來的希伯來文,根本J應讀英語的Y,猶太實應在英文寫成Yuda,聖城耶路撒冷則是Yeu-Lu-Sa-Lan,Jacob是Ya-Kow,跟中文反而更接近。
英文雖然是今天的全球通,但譯名方面跟原裝也有大分別及不足之處;例如,護士之母南丁格爾,其本名為FlorenceNightingale,佛羅倫斯.南丁格爾,以紀念她出生在意大利吐斯干納省群山環繞的花城Firenze。Florence只是英文譯法,再從英文譯到中文,佛羅倫斯愈去愈遠。在意大利乘火車自助遊,如果找Florence肯定找不到這個全意大利最重要的名城;Firenze一字源自:花,Fiore。徐志摩譯得最準,不論其音或其義;「翡冷翠」,聽聽也想去。
自小在英國及英國文化代表了西方的香港長大,稍為唸一點法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或德語,當發現西方世界的寬大與趣味非英語代表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