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普:中國銀行業全球最脆弱

標普:中國銀行業全球最脆弱

【本報訊】標準普爾在《全球金融體壓力》報告中指出,中國銀行體系是全球最脆弱的,雖然近期數據均顯示,整體不良貸款水平溫和向下,但近年新批的貸款若出現問題,則趨勢可能逆轉。另外,內地銀監要求銀行上報大額貸款。

報告指出,今年全球金融業穩建,需政府出手干預以支持國家銀行體系的可能性較低;但認為中國是最容易受到衝擊的體系,若政府要即時處理所有壞帳,涉資會高達6500億元(人民幣.下同),相等於標普估計中國04年生產總值約四成。

問題貸款達四成
報告稱,中國企業負債上升速度和程度,在發展中國家最為突出,持續超過經濟增長。雖然區內國家因應工業貸款過熱,減少或停止該類貸款,但中國的增長卻未有間斷,負債已是亞洲最高之一;國有銀行向生產力較低或過熱行業貸款,更是中國最「脆弱」的地方。該行也關注內地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增長。
標普估計,截至去年底,內地問題貸款已達四成,而近年新批貸款也未經經濟放緩的考驗。雖然,近期數據顯示整體不良貸款趨降,但仍可能因新貸款出現問題而逆轉。
有分析員指風險問題,不會直接影響投資者對來港上市的內地銀行股興趣,因為內地銀行風險管理欠成熟早在市場預期。

風險管理欠成熟
現時計劃年內在港上市的內地銀行,包括民生及交通;中行及建行則計劃明年上市。
銀監會最近要求各商業銀行,將超過1億元的大額貸款上報銀監會,千萬元的貸款則上報當地銀監局。同時下發《銀監會關於15家企業集團及關聯企業的通報》,要求銀行密切關注該等大客戶貸款的風險問題。

供給制度須改革
另方面,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早前表示,非常積極推動利率市場化。他認為改革的難度,在於內地企業的流動資金貸款,長期傾向供給制做法──只要產品有銷路,銀行便需提供流動資金貸款;在新制度下,企業要支付較高的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