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商在內地難有作為

地產商在內地難有作為

林本利

最近財政司司長率領富豪考察中國東北三省,由副主席曾慶紅迎接,希望可以吸引「愛國」富豪投資建設東北三省。
過去二十五年,中國經濟急速發展,南部沿海地區首先富裕起來。過去十多年,在中央領導人全力支持下,上海及長三角一帶的發展很快便趕上來。最近幾年,中央為了避免沿海和內陸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進一步擴大,提出西部大開發。還記得當時的財政司司長曾蔭權同樣率領一眾富豪,考察大西北,但最後肯落注的「愛國」富豪少之又少。
近年中央推動泛珠三角及東北部的發展,鼓勵富豪投資參與建設。但本地富豪大多靠地產發達,對水力、能源和重工業的發展經驗有限,實在很難期望他們會放膽下重注,幫助建設祖國。

九七年前,本地地產商和政府大合奏,一同製造地產泡沫,將樓價愈推愈高。樓價從九○年的一千元一呎,急速上升至九七年一萬元一呎。在地產商推波助瀾下,炒賣樓花可以一夜賺過百萬,促使市民瘋狂入市,回歸前數萬人排隊認購樓花,以為炒樓一定可以發達,完全沒有理會背後的巨大風險。
其實,早於九十年代初,個別地產商已進軍內地市場,以為可以同樣透過炒賣內地房地產賺個滿堂紅。誰不知九三及九四年,內地經濟過熱,通脹率達雙位數字,當時中央政府推出宏觀調控措施,冷卻房地產市場。內地不少地產建設項目,受到宏觀調宏拖累,樓價急挫而變成爛尾樓,從香港來的地產公司和買家,無不焦頭爛額。
近年內地房地產市場又突然興旺起來,一些城市的樓價在短短兩三年間倍增,完全脫離當地市民的購買力,惹起中央的關注。過去大半年中央政府再次推出宏觀調控措施,特別針對個別價格上漲過速的行業,包括房地產和建築材料,希望遏止價格上升。

由此可見,內地政府十分關注房地產炒賣活動,不時推出措施遏止炒樓活動,避免一旦地產泡沫爆破,影響整個經濟和金融體系。
本地富豪過去數十年,獨沽一味倚靠炒賣房地產,就連他們從事的其他行業,亦與地產業務掛鈎。
每當地產市道活躍時,他們便將手上的工業用地、發電廠、電話機樓、巴士車廠和電視台大樓,相繼重建成住宅或商業大廈出售。
政府要興建鐵路,他們便以地產補貼鐵路營運;政府要搞資訊科技,便來個數碼港地產計劃;政府要改善環境,他們又要求政府犧牲賣地收入資助興建環保設施;政府要發展文化藝術,又找不懂文化的地產商牽頭。就連貨櫃碼頭附近的土地,即使噪音超標,環境惡劣,地產商亦要興建住宅出售。
本地富豪為了方便進入內地市場,在香港繼續吃政治經濟免費午餐,甘願背離民意,支持中央政府否決普選,又打壓傳媒,實行經濟封鎖。他們似乎不曉得這樣做,只會與廣大市民為敵,完全得不到港人認同。況且以他們眼光短淺,只懂房地產炒賣的背景,在內地實難有很大作為。為了少許商業利益而犧牲港人的民主自由,兼且令公司及個人聲譽受損,到底又是否值得呢?
……………………………………………………
作者為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文章逢星期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