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香港駐京辦工作了幾年,近來調回香港。
說起在北京工作的日子,他說許多事情,真要親歷其境才明白。畢竟京港兩地生活文化差異極大,同樣辦一件事,大家的思維不同,目的是一樣的,但就是想不到一塊兒去。
所以就要慢慢適應,適應是雙方面的,你要適應人家的思維方式,人家也要適應你的思維方式。套句現今香港最時髦的用詞,就是要不斷溝通啦!
駐京辦也常有香港人登門求助。比如有一次,一個子女都不在身邊的阿婆,拿了三千多元綜緩金,買了一張機票直飛北京。到了北京就要找江澤民。警察拿她沒辦法,就送到駐京辦去。駐京辦的工作人員百般勸解,阿婆就是不聽,就是要見江澤民。工作人員給她買吃買喝,又聯繫香港家人,最後還要說一句:「江澤民去咗香港啦!」阿婆才肯坐上火車回來。
另一次,一個滿臉鬍子的年輕人找上門來,說幾天沒吃飯了,工作人員就請他吃飯,吃完飯他說身無分文。又馬上幫他打電話到香港,找到他父親。誰知老頭子聽了大怒,說兒子不知怎地認識了一個內地姑娘,大學讀到一半就跑去大陸,傾盡所有,無限奉獻,結果人財兩空,癡心不變。原來不想認他了,駐京辦的工作人員好言勸了半天,才答應讓浪子回家。於是幫他買了火車票,送他回港。
這種「接待」,時有發生,但費用不可報公數。駐京辦的工作人員惟有自掏腰包,每人每月拿出「例銀」數百,湊成一個小基金,專門應付這些另類「上訪者」。說起來,也是人間有情,書上一筆,表揚好人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