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理財:買對沖基金≠投機

陸叔理財:買對沖基金≠投機

雖然對沖基金推出市場已有一段不短日子,但投資者對此「另類」投資產品,仍有不少誤解。舉例而言,大部份投資者覺得,參與對沖基金買賣是投機活動,又認為每當股市下跌時,它便能夠取得最大的投資回報。何解他們會有這種想法呢?

好像2000年科網泡沫爆破後,環球股市持續低迷,對沖基金的回報遠遠跑贏股市;相反,自沙士後,環球股市受惠於經濟復甦,股票或相關的基金錄得強勁升幅,對沖基金回報反而給比了下去。從這種現象表面分析,也難怪投資者會有此誤解。
事實上,我們不能夠以此給對沖基金定位,反而應從另一角度解讀它的特性。首先,對沖基金跟傳統股票基金最大分別,是前者講求是絕對回報,即有關基金表現與所投資的股票或其他產品市場的走勢無關,不論升市或跌市,它都可以為基金爭取「正數」回報。

追求絕對回報
正因為它講求絕對回報,因此投資策略及入市時間都跟股票基金不同。股票基金只有單一投資策略,就是「低買高賣」,因此基金經理們惟有等候股價低於實際價值時(如選用價值型投資方法選股),又或者市場憧憬某類型股票會受熱錢追捧時(如概念型投資),才是適當的入市時機。然而,對沖基金卻沒有單一的投資策略,也不會像投資股票一樣有所謂「適當」的入市時機,最重要反而是看基金經理如何運用對沖、長短倉、套戥等策略去賺取回報。

由此可見,投資股票基金需要注意基金背後所持有的股票質素,但投資對沖基金則倚重基金經理的出入市策略,以及該基金所投資的產品是甚麼。
好像近年重金屬價格異常波動,而基金經理若運用上述的策略得宜,根本不需要像投資股票一樣,要着重企業質素,才能賺取回報。
由於對沖基金與傳統投資產品和經濟周期的相關性甚低,因此在投資組合當中,能夠發揮平衡風險作用。
據我所了解,目前大部份投資者的投資組合都以股票或相關基金佔重大的比重,即使所謂做到分散風險,也是不過是區域上的分散,而並非產品上的分散。假設環球股市逆轉,可能有個別地區股票跌得多些,有些跌勢沒有這麼急,但整體投資組合表現都是下跌的。
相反,對沖基金與股市相關系數極低,甚至是負關係,因此在股市逆轉時,對沖基金有機會爭取較好的回報,減低單純投資股票的風險。

有助分散風險
值得留意的是,一些大型而歷史較久的對沖基金,平均年回報都有雙位百分比回報,這可能會跑輸給處於牛市中的股市,但長遠而言,假使每年都有15%回報,以按年複合利率回報計算,於10年至15年後的整體的回報便相當不俗。
所以,若投資組合內投放適當比重(如10%至20%)於對沖基金上,反而是分散風險多於投機活動。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