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戰爭 - 陶傑

文化戰爭 - 陶傑

把一部希臘神話改編包裝成這個樣子,無論《木馬屠城》的投資者還是編導,是很需要一點勇氣的。
首先是選角。讓畢比特來演希臘的主將阿基里斯,會面臨整個歐洲的公憤。畢比特不是馬龍白蘭度,他缺少南歐的血統,從哪一個角度看來都太像美國公路上穿黑皮革的一個電單車手,與荷馬史詩中的這位主角,有隔着一個大西洋那麼遠的距離。
起用畢比特,這樣的決定大美國得實在冒險,有如讓香港的周星馳專演西遊記裏的孫悟空,然後向大陸推廣,或者由梁詠琪演林黛玉、古天樂扮賈寶玉,一部港產的紅樓夢,居然在中國大受歡迎收了十億,北京的中宣部或北大的中國古典文學教授,是要理所當然地皺眉頭的。

其次是像金聖嘆刪掉水滸的後四十回一樣,把原著中神話的部份砍掉。原作者荷馬本來在天神間的爭鬥着墨甚多,一場十年戰爭,是諸神為了一點小事的嫉妒而引起的,而且一直遙控導演着這場戰爭。此一主題決定了宿命論的悲劇精神︱︱人世間的千般愛恨,都不由人自己作主。《木馬屠城》把一場十年戰爭還原為幾星期,局限在現實裏的衝突,起因純是特洛伊的王子,把希臘的女人海倫拐了回來,就像美國的小布殊在的士高泡上了一位普京的女兒,為了一見鍾情的男女恩怨而打了一場核戰,地球上因此賠掉二十億人的性命,在理性上很難令人信服。
真的這樣,女主角海倫要漂亮得讓全世界觀眾都有共識。導演胡夫岡柏德遜是德裔人,他很愛國,起用了一個德籍女星來演海倫。但是,德國這個陽剛型的國家甚麼都有:平治汽車、西門子電器、哲學家康德,就是絕不盛產天姿國色的美女。荷里活的女星史上,從英格烈褒曼、慧雲李到蘇菲亞羅蘭星光熠熠都只有北歐、南歐、英裔和法裔。就是沒有德國種。海倫的角色就像小龍女,在觀眾心中難有共識,三億元美金的投資,着實很大膽。

然而畢竟是巨片,因為荷里活對於歐洲文明源頭的希臘神話,擁有至高的解釋權,正如美資食物連鎖店PizzaHut,在全球為「意大利粉」定了位,一個北京的小孩進PizzaHut隨同父母吃了一碟,就以為這是真正的意大利粉。世界文化的味道,經美國的大廚房一加工,有如狄士尼卡通版的中國花木蘭,漸漸就全變成同一個樣。
霸權之下,是難容「多元化」的。灣仔摩利臣山道口的那條惡夢般的大金龍雕像,不是也像大陸嗎?有一天,荷里活會開拍一部英語版的《射雕英雄傳》塔倫天奴導演,雖由李連杰演郭靖,但黃藥師一角,是要堅持由積尼高遜來演的。